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陈江]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6)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陈江 参加讨论

    出行由乘车、骑马变为坐轿,住房、家具由简朴趋于奢华,也都反映出消费民俗的巨大变化。我们从正史《礼志》、《舆服志》及历代王朝对民间衣食住行“越礼逾制”一再下达的禁令和某些不得已的放宽,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惊恐和无可奈何。
    相对而言,民间信仰习俗则较为稳定,变化十分缓慢,历代王朝不断下令禁止民间“淫祠”却难以收效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
    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对当时热闹非凡的行春盛况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端午节原为“恶日”,但自宋代开始,也被视为“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时节,除沿袭驱瘟避邪的旧俗外,人们还“递相宴赏”,“对时行乐”。[23]
    另有一些民俗事象,如腊八节食腊八粥,宋代兴起的火葬习俗,观音菩萨取代女娲成为民间香火最盛的“送子娘娘”等,都与佛教传入有关。
    总而言之,在中国民俗的母体和核心一以贯之的情况下,其传统架构中的不少内容已发生了颇大变化。一些民俗的内容和形式以其原型或变种长期保留着:一些民俗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而原始内容则日趋淡化和消亡:一些民俗在后世的传承中仅保留了原有的名目,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一些民俗在后世已荡然无存;还有一些民俗却是由于文化的变革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新出现的。上述状况表明,只有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各类民俗事象的传承与演变,才能真正认识中国民俗。
    参考文献:
    [1]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M].
    [2] 汉书:卷25[M].
    [3] 沙州文录补[M].
    [4] 斯坦因2717.
    [5]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M].
    [6] 山海经.卷1.南山经.[M].
    [7] 墨子.卷12.贵义第四十七[M].
    [8] 王充.论衡.卷24.讥日篇[M].
    [9] 山海经.卷1.南山经[M].
    [10] 山海经.卷4.东山经[M].
    [11] 高承.事物纪原.卷9.吉凶典制部·撤豆谷[M].
    [12] 段成式.西阳杂俎.卷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娶妇[M].
    [13] 耐得翁.都城纪胜·社会;吴自牧.梦梁录.卷19.社会[M].
    [14] 洪迈.容斋随笔.卷8.人物以义为名[M].
    [15] 孝经.卷1.开宗明义[M].
    [16] 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下[M].
    [17] 左传·庄公十年[M].
    [18] 史绳祖.学斋占毕.卷2.饮食.衣服今皆变古[M].
    [19] 吴自牧.梦梁录.卷18.民俗[M].
    [20] 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A ], 载《中国文化论集辑刊》第2辑[C].
    [21] 嘉靖.隆庆志.卷7.人物[M].
    [22] 王锡爵.王文肃公牍草.卷9.李养愚抚台[M].
    [23] 吴自牧.梦梁录.卷3.五月[M].
    作者简介:陈江(1953—),男,广东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062。
    (本文原载《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01期,第108~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