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以“南海一号”古商船为例 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作为一项 历时2000多年,影响波及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的世界性历史大事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从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25)提出了这一名称后,海上丝路成了国际文化研究的热点,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1988―1997)规划”,为实施这项规划,1990年10月23日发起了海上丝路综合考察。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学者和记者组成的综合考察队,乘坐“和平舟”号考察船,自意大利威尼斯至日本长崎,串起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和22个海港城市,沿途举办学术研讨会19次,历时142天,行程万里。这次考察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海上丝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有些国家或地区对海上丝路的部分文物进行了文化和旅游开发。其中,瑞典对“哥德堡号”的开发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了“南海一号”沉船。经过考古,这艘沉船被认定为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我国海上丝路的重要遗迹。国内有少数学者在评价海上丝路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建议,但都不够具体深入[2,3]。由于“南海一号”古商船已于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并存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水晶宫),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一文化遗产, 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文化旅游 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开发的角度对海上丝路的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多层次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海上丝路文化发展  1.1  海上丝路概念  国际上通称的“丝绸之路”是指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开通的贸易“汉道”。“丝绸之路”包含“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海上丝路”是基于“丝绸之路”概念而延展出来的,是对丝绸之路概念的完善和深化。       “         海上丝路”是泛指古代中国沿海地区与世界各地以丝绸为主的海上贸易通道,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时间,大约形成于秦朝至明清时期;第二是空间,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到达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第三是线路,大致分南、北两条路线,南线从南海的广东、广西、汉日南郡(今越南)和福建的港口出发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和欧洲,北线是由东海的港口出发至朝鲜和日本;第四是内容,从中国输出主要以丝绸为主,还有陶瓷、茶叶、漆器和铜铁制品等,从外国输入主要有香料、宝石、象牙等。 1.2  海上丝路文化研究  李希霍芬最早提出海上丝路的名称,他在一张地图上提到了“海上丝路”的名称,但未作阐释。之后,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一书中提出 了陆、海两条“丝绸之路”。20世纪40年代,研究 “丝绸之路”的学者不断增多。1945年之后,法国当代最大的印度学和梵文学家菲利奥札也致力于“海上丝路”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学者布尔努瓦夫人出版了具有严格限定意义的科学专著《丝绸之路》。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也出版了专论“海上丝路”的专著《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兴起了丝绸之路研究的热潮。1981年,法国学者雅克布罗斯出版了其著作《发现中国》,在该书第一章第一节“丝绸之路”中,介绍了陆、海“丝绸之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进行国际性全面研究。 中国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在1955年发表的题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论文中,提出了“横亘欧亚丝路”的命题,论述了中国蚕丝输入印度的过程和道路,认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五条道路: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1985年,北京大学陈炎在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路”的概念,把陆、海“丝绸之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出版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专著(1989)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论文集(1996)。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路”综合考察,期间于1991年在广州举行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座谈会,出版了《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和《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1993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之后转至福建泉州,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199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丝绸之路辞典》;1995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等著作;199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丝路文化》,系统地阐述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2001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东方的发现——外国学者谈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和《交融与辉映——中国学者论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陈良伟的《丝绸之 路河南道》;2005年,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了《广 东海上丝绸之路史》[1]专著;2006年,科学出版社 出版了《海上丝绸资料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 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香港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了《广州——海上丝绸之 路发祥地》论文集等。  2  海上丝路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4]。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可以说,未来旅游的竞争是旅游文化的竞争。海上丝路作为一种有世界意义的文化旅游开发将有着美好的前景。 2007年10月8日,笔者以篇名“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期刊网对1994至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 搜索,结果共有109篇文章,其中只有2篇从旅游角度对海上丝路进行探讨。傅支新和唐文雅(2003)探讨了广州海上丝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提出广州 海上丝路旅游资源开发思路[2] 。刘林智(2004)研究了海上丝路及其特色旅游资源开发,认为海上丝路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是其特色资源,通过加快中国瓷文化旅游开发,加快水下考古,发掘海上丝路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3]。另有2篇关于海上丝路文化旅游的文章收录在李明华主编的专著《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分别是何薇、朱光文(2007)阐述了广州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提出了广州海上丝路旅游资源开发构想;冯碧英(2007)研究了广州海上丝路旅游品牌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广州开发海上丝路文化旅游的意义和策略,认为通过海上丝路历史文化的整合、开拓与利用,可以全面提升广州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通过对《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几大外文数据库的搜索,发现国外对海上丝路的研究也很少,更没有关于海上丝路文化旅游方面的文章。 可见,目前国内外对海上丝路文化研究中,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学术专著和译著数量也甚少。从世界和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更具价值。 3  “哥德堡号”与“南海一号”古商 船对比研究 “哥德堡号”古商船建于1738年,隶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先后3次远航广州。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满载着大约700 t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在离哥德堡港大约900 m的海面触礁沉没。1984年,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号”残骸。在之后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重9 t的瓷器碎片。1993年,新的东印度公司(SOIC)成立,实施哥德堡号的重建。1995年6月11日,在哥德堡市的特拉诺瓦船坞,用传统工艺按原型仿造“哥德堡号”;2003年6月,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建成并成功下水;2005年10月2日,哥德堡号在有关国家、地区、政府与社会阶层的支持下,沿着当年的古航道扬帆向中国进发,经历了9个半月的艰苦航行,于2006年7月18日如期抵达广州,圆了重走海上丝路之梦,一时轰动世界。  仿古商船的建成并按当年的古航线成功航行,真正开启了国际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开发的先河,也成为中瑞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瑞典国王和王后,瑞典经贸代表团与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晤,都极大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仿古商船到广州后,随行的许多瑞典企业都以最丰富的语言向在场的媒体做自我推介。抵达上海后,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瑞典-中国经贸科技友好合作大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使得“哥德堡号”把中瑞两国在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向一个新高潮。可见,这次成功航行大大提高了瑞典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中瑞文化贸易往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对推动海上丝路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