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正是由于它的孤立性,它保存相对完好,遗产甚是丰富。但是由于亚述人和波斯人的先后侵入,古埃及文明出现了间断,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够读出这些埃及象形文字,此后古埃及文明就逐渐被封尘沙漠中,成了一个诱人的谜。 1.古埃及文字的来源: 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后来被欧洲人称作Hiérpglyphe——这是希腊语“神圣”与“铭刻”组成的复合词,即“神的文字”。古埃及人认为他们的文字是月神、计算与学问之神图特(Thoth)造的,和中国人“仓颉造字”的传说很相似。古埃及语属于闪-含语系埃及-科普特语族。这个语族最早的语言是古埃及语,就是我们见到的象形文字所记载的语言,到大约4世纪,它演变为科普特语。现在,科普特语还用在宗教仪式上。 2.古埃及文字的发现: 古埃及文字和古埃及所有的其他文明一样,曾经都是被深深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的,它不像中国汉字一样源远流长,从未间断。1789年,拿破仑远征军从尼罗河谷发现象形文字。1799年,法国远征军官布夏尔在埃及罗塞塔地区附近,发现一块非同寻常的黑色玄武石碑,碑体为磨光玄武岩,上面刻着三段文字,分别由古埃及象形文字、阿拉伯草书、希腊文组成。学者们通过希腊文翻译出了象形文字,从此,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便拉开了它的序目。3000年前的文明悄悄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窥见了令人窒息的华丽,见证了光辉不灭的奇迹。 3.古埃及文字系统: 埃及象形文字有30个单音字,80个双音字,和50个三音字,也有直接能够表示意义的图形字符。真正的表形文字不多,多数是借数个表形文字的读音来表示其它的概念。类似于汉语的借音用法。限定符则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埃及象形文字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有趣的是,这种文字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可以向右写也可以向左写,到底是什么方向则看动物字符头部的指向来判断;至于在单词单元上则怎么匀称美观怎么写,只要不影响意思,上下左右天地自由。这可以说是埃及象形文字的书法特征之一。我们讲埃及象形文字一般是指圣书体,主要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多见于神庙,纪念碑和金字塔的铭文的雕刻。僧侣体则多用于书写于纸草上,相当于汉字的行书或草书。而世俗体则是对僧侣体的简化。(纸莎草) 4.古埃及文字的构成: 5.古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的四个阶段 (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按符号在文字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两类。表意文字表现所描摹的实物或与之有关的某些事物的概念;表音文字则是用来拼音的符号,它原为表意文字,但又具有了标音的意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有直式和横式两种。直式是从上往下写;横式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写。区别左右书写的方向是根据象形文字所表现的物体形象面向何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质材料上,有时也写在陶片、木料和纸草上。前一类铭文刀法古拙,形状规整,其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有金字塔铭文、卡纳克遗址神庙铭文以及在萨卡拉墓地和阿拜多斯遗址等处发现的墓壁铭文。后者则主要是纸草文书。 (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埃及历史上的第5王朝(约公元前2498—前2345年)时,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草体字——祭司体文字。这一名称是由古希腊文“祭司的”演变来的,因为在希腊人、罗马人统治埃及时期,这种文字仅限于祭司使用,现则把这个名称通用于象形文字较早的草体形式。 祭司体文字一般是用芦苇笔蘸墨水写在纸草纸上,最初与象形文字约略相似。从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70—前1320 年)起,祭司体文字已成为有固定风格的象形文字的草体形式,它的内部结构保持不变,但外形已与象形文字相差甚大,字形富于曲线,几乎失去了图画性质。这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商业文件、私人信件和文学作品等。从第25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945年)时起,才开始用于书写宗教文献。祭司体文字最初自上而下竖写,后改为从右向左横写,且有连写形式,两个或更多的符号连在一起,一笔写成,比起象形文字来,更具有实用意义。但作为正式的官方文件和铭文,仍用象形文字书写。最晚的祭司体文字一直使用到公元3世纪。 (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世俗体文字”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民间”一词,该词最早也译为“本土文字”,因古希腊文此词也意为“土著”。世俗体文字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书写记录、书信和帐目之类的世俗事务。 由于这种字体比较简单,符号更易于连写,所以很快就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体文字一般写在纸草纸上或较平软的材料上;书写方向从右向左,其符号具有更加简化、更加草写的形式,比祭司体文字更富于曲线,完全失去了图画性质。初时运用于政府官员的契約、公文等文书,后来连商业文书、私人信件、文学创品和古籍抄写等,都開始使用。不过由于其书写方向是由右至左,因此相当不易阅读。该文字系統约使用到西元476年左右。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科普特字母表,包括符号、名称、发音。科普特文字采用希腊字母,包括24个大写希腊字母和7个作为补充字母的世俗体文字(这7个世俗体文字均溯源于象形文字),为民间通用的文字。科普特文字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性,是它有了元音,是古埃及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唯一写出元音字母的文字。科普特文字的词汇与以前各个阶段很不相同,特别是包括了许多希腊外来语,在语法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小品词,字母顺序基本按照希腊字母排列。科普特语如今只限用于宗教中。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科普特语逐渐被阿拉伯语取代,只有少数信仰基督教的埃及人继续使用科普特文字。到了16世纪,阿拉伯语在埃及已十分流行,但是科普特语仍被保留下来,作为基督教堂里的宗教用语。17世纪以后,除埃及的基督教徒外,已没有人会讲这种语言了。科普特文字与先前三种形体的古埃及文字一脉相承,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它深受希腊文和《圣经》文学的影响。今天,科普特语虽只用于埃及基督教堂,作为科普特基督教徒做祈祷时的口语,但它仍是古埃及文字的宝贵遗产之一。 6.解读古埃及文字对埃及文明研究的重要性: 1822年9月14日,当时商博良在对阿布.辛拜勒的一座庙宇中的碑铭进行研究。那时人们只能破译出希腊人统治下的埃及晚期帝王的名字。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刻下过象形文字,这位法国人怀疑这样的文字通常与语音有关。后来他依靠发音和图形,破译出了两个伟大的帝王的名字—拉美西斯和吐特摩斯,为研究繁盛的第十八、第十九王朝开启了希望之路。 7.小结 参考文献: (1)《古埃及的文化》冯继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