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王佐良1996年版的《英国文学史》划分英国文学史的标准是借用历史学的分期,同时辅以思想文化思潮的兴起,在叙述某一阶段的文学时,王著选择这一时期主流的文学门类和体裁来重点分析。这是中国学者常用的分期法和叙述观。如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王佐良等主编的多卷本英国文学史从各卷的书目中来看,似乎是借用历史学的分期,但如果我们进入各卷的目录,即可发现其在叙述时的标准同样是多重的。如有按照某一时期主打的文学门类诸如诗歌、散文、传奇来进行重点突破的,也有按照某一时期代表性作家诸如乔叟和苏格兰诗人来进行描述的。其他各卷基本上雷同。
     
     5.中国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理论
     
     对文学史的分期实践,必须有理论上的指导,否则,“没有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12?。中国学者对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实践,已经说明带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史分期理论已经开始形成。
     对文学史的不同叙述和各种分期,都有着理论观念上的引导和领航,因为理论观念是叙述和分期的内在依据和必要前提。丹纳的《英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就是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的相互制约,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流》的文学史观则是“文学史就是心灵的历史”。中国学者在叙述英国文学史并对之分期时所运用的文学史观就是唯物史观。
     这一观念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辨证关系角度来认识文学,并重视文学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唯物史观被运用于文学史学研究,不仅意味着研究文学要着眼文学本体,而且还要考察文学本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同时还要探索文学演化的规律,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13?看作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前文谈到的四部著作中,刘著和陈著已经开始自觉把唯物史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作者力图辨证地考察时代精神、作家主体和作品客体之间制约与被制约、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刘著在参考书目中首列的就是K.Marx and F.Engels:On Art and Literature,同时把苏联学者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列入在内。许多有关英国历史的书籍如A 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The Making of England,The Age of Elizabeth等等都是著者重要的参考文献。在具体描述英国某一阶段文学时,刘炳善先生基本上都是按照背景介绍、作家简介和作品评价的程式来操作。这样的例证在该书中俯拾皆是,举不胜举。其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标准是阶级性、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标准。
     陈嘉在其著的《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声称,不仅充分尊重西方传统的或现代的一些有关英国文学的评论观点,而且要对之进行严肃的思考。前文已经谈到,该书对英国文学史进行分期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在具体评价某一作家时,本著作注重背景的介绍,尤其是政治背景,突出强调“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等。详细介绍劳动人民被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压迫的状况,以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阶级局限性等,大段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话。比如在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时,作者就引用了一页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原话。这些可看出作者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抨击和对社会主义的拥护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之意。陈著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不仅体现着鲜明的唯物史观,而且昭示了他研究文学的角度和方法,那就是外部研究。
     王佐良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开宗明义,认为“没有纲则文学史不过是若干作家论的串联,有了纲才足以谈史”?14?。在谈到编写外国文学史的原则时,王佐良先生明确指出,“要有中国观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15?。这一指导思想同样体现在他对作家介绍和作品评价,同样体现在他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方面。王著在20章中把英国文学史划分为了6个时期。从各个时期的名称上,似乎没有跳出韦勒克的窠臼,那就是按照年代历法、王朝更替和时代精神来进行划分。但是,在各个时期的叙述中,王佐良已经跳出了“苏联模式”,同时并没有拘泥于“英美模式”。其中,文学的本体得到了回归。如在描述英国19世纪的文学时,著者以小说、散文和诗歌为章节,分节叙述这一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全貌。作者首先从世界文学的高度总结了英国小说的三大特点,在介绍和评价狄更斯时,著者已经没有了刘炳善著作的偏颇观点,刘炳善在评价狄更斯时,引用了JACK LINDSAY的评语来说明作家的阶级观点和民主思想;引用了WALTER WARREN的评语来证明狄更斯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16?;陈嘉在其《英国文学史》中一开始就把狄更斯贴了一个标签,认为狄更斯是贫苦大众摇旗呐喊的代言人,利用马克思的评语,把狄更斯界定为“杰出的一派小说家”。作家与时代、作家与人民、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基本机械地按照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进行描述。但在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文学史》中对狄更斯的介绍和评价却大不一样。刘著和陈著都用论文联盟wWw.LWlm.com
    了大量篇幅来介绍和评价狄更斯,如刘著用了整整31页,陈著用了29页,但王著仅仅用了不到4页来完成了叙述。在具体叙述时,刘著和陈著强调文学的外部因素,而王著则从作品出发,着重分析了狄更斯小说艺术的特点。这里,作家研究、作品剖析和时空关系介绍成为有机的一体,共同来支撑“狄更斯是这个时期最伟大——但不是最完美——的小说家”这一结论。
     通过回顾中国历朝历代论述文学发展和品评各朝代作家的著作、近现代的体裁史和断代史,王佐良认为,所谓文学史的中国模式就在其中。这一模式借鉴了苏联模式和英美模式的经验,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具有中国学派的鲜明特点。这一特点更为集中地体现在他与其他学者所编著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顾名思义,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把英国文学划分为了5个时期,但每一时期的划分和界定并非简单的历法数字和王朝更替,而是着眼于文学的本体,其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中心和重心就是文学的内向元素——作家和作品,换言之,文学的主体与客体。在进行作家介绍时,著者并非罗列作家人生阅历的流水帐;在进行作品评价时,著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进行价值判断,审美判断为价值判断提供了依据,价值判断为审美判断提供了支撑,二者互为依托,互证互现,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共用,相得益彰,共同指向了文学史的本体。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两部英国文学史教材,是中国学者开始有意识构建英国文学史的新动向和新尝试;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所出版的两部英国文学史学术著作,标示着中国学者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并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史叙述模式和英美模式基础上,开始以中国学者的观念、见识和才能来全面构建英国文学史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现代的,同样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内向观和外向观的融合,所选择的文学现象具有典型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