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学者对英国文学史的分期 摘 要:文学史研究是当下的学术热点。以21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4部英国文学史著作(两部教材,两部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从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学史分期实践中探究其分期的不同标准、原则,意在说明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论文联盟wWw.LWlm.com 史分期理论已经形成。 1.引言 文学史研究是当下学术史研究中的热点课题。这一总课题下辖诸多子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对“分期”的研究。“分期”是否合适关乎文学史著作的根本面貌,也是文学史著作是否达到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学史分期的研究则集中在对中国文学史的讨论,而对外国文学史的分期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以国内学者关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实践为考察对象,着重探讨外国文学史分期的标准、原则,期望国内学者更加关注这一课题,使外国文学史的分期研究能够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2.研究对象的界定 应该承认西方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强势地位和话语霸权。学术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从18世纪后期的欧洲开始出现①。直至1900年,中国才出版了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作:《中国文学史》(林传甲先生著)。当时正处晚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正处在转型的震荡期,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新范式被系统地译介到了国内,并被国人所熟识。到了民国时期,国人开始研究和书写外国文学史②。民国初期到文革结束,可以界定为中国学者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的萌芽时期,其根据之一就是其间几乎没有一本高水平和有影响的英国文学史著作,或者说没有一部经典性的英国文学史著作传承下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笔者把这一时期界定为中国学者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的发展时期,其根据之一就是这一时期出版了五部发行量大的文学史著作③,这些著作中的本土意识和现代意识都比较强,但“苏联模式”的痕迹极为明显。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借古开今,洋为中用,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史理论体系,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的繁荣时期,其间新版本、新著作几乎以年均一本的速度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国内共出版了16部英国文学史著作(不包括断代史和类别史),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已故学者王佐良著的《英国文学史》和他与周珏良等共同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后者被誉为是“中国学者推出具有创见和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评论界、学术界对世界文坛做出的最大贡献”④。回顾与总结国内学者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的萌芽、发展和繁荣等各个时期的成就,对推进当下英国文学的研究和繁荣国内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笔者在考察中国学者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的成果时,把考察的时间限定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不仅是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囿于个人的学识,同样是出于篇幅上的考虑。时间限定之后,笔者把这一时期的成果再次限定,最终确定了两部教材和两部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并聚焦于英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以求对英国文学史分期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思考和论证。笔者所选择的教材就是刘炳善先生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以下简称刘著)和陈嘉先生著的《英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陈著),所选择的学术著作则是王佐良先生所著的《英国文学史》(以下简称王著)和王佐良、周珏良等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以下简称五卷本)。 刘炳善先生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一版再版,是我们考察国内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和书写英国文学史时不能回避的一部著作。这本著作从1979年由教育部组织审稿后决定首先在部分院校试用,迄今已经出版了三次,这就是1981年初版、1993年新修订本、2006年新增订本。这本著作带有行政指令性教材特点,其官方背景和当时高校教材的需求,使其发行量已经累计超过了25万册。政府、高校、出版社三方共谋,使这本教材进入了大江南北的高等学府,万千学子手捧这本简史迈入了英国文学的历史长河。 刘著初版3个月后,也就是1981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嘉先生著的《英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陈著)第2册。其第1册、第3册和第4册分别于1982年7月、1986年1月和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本套著作的前言中,陈嘉谈到它是为配合学习其编选的《英国文学选读》而编著的。尽管我们不明确这套丛书有没有官方行政指令性背景,但它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编著的教材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初版到2004年9月,这套教材已经印刷了16次,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199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佐良先生著的《英国文学史》(以下简称王著)。在这本书的引论中,王佐良先生就下定论,认为它“是一个中国研究者对于英国文学的一个纵观”。可见,这是一本以学术性见长的英国文学史著作,非同前文中谈及的教材,发行量仅有3,000册,从中可见国人和出版界对待学术的态度。尽管从发行量的角度来看,它是学术的一种悲哀,或者说是一种遗憾,但其中的本土观念、现代意识和学术价值,恐怕是每一个研究文学的人都不能低估的。 以上三位中国学者单打独斗,各显神通,集数十年学术功底出版了他们各自研究英国文学史的成果,有的与官方、出版界和高校结姻联盟,使之扩大影响,占领阵地;有的甘做阳春白雪,不向市场俯首称臣,以自己深刻的叙述和精辟的评论以及生动的语言向国人、也向世人展露自己的才气和学问。但这毕竟是基于个人的研究。后来,也许受国外文学史大都是高手云集这一事实的影响⑤,也许是对目前国内现有的英国文学史著作的质量不满,国内几位高手联手出击,开始重写或合写英国文学史。这就是由王佐良、周珏良、李赋宁和吴景荣等主编、和有33位研究人员参与而完成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这一成果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