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 米辰峰 第一节 概论??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原始社会始于人类的出现,而结束于阶级 社会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中最为漫 长的一个时期。? 各个民族的历史尽管千差万别,但在其发展的初期都经历过原始社会。根据 考古发现判断,原始社会的上限大约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那时出现了最早的人类;而各个 地区、民族产生国家的时间则不尽相同,因而世界各地原始社会的下限亦不同,有些地方或 民族至今仍生活在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十分有限,另一方面, 由于生产工具的简陋,人类抵御自然界的能力较低,因而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主要采取集体 劳作的形式。这也决定了人们要采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原 始社会的人们过着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剩余 产品的出现,这种公有制的平衡被打破,于是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最后随着国家的诞生,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走向了终点。? 原始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群、血缘家族公社、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几个时期。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主要包括有关人类与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发展,人类种族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早期状况,婚姻家庭的早期形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文明的 产生以及人类科学知识、宗教、艺术等的最初萌芽和状况等内容,涉及到原始人类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 尽管原始社会占有人类历史的最长时间,但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又处于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 期,因而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有其特殊性,需要依靠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 学及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原始社会研究应该是一 种多学科综合的研究。? 原始社会是人类走过的第一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原始社会占有绝大部分。正因为 如此,人们不应该对自己民族的过去有任何忽视。通过对原始社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人类的过去,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便更为清醒、更为客观地面向未来。??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的理论?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的猜测和臆想,在世界各民族曾流传着许多有关人 类起源的神话和传说。大致说来,这些神话和传说中,一种认为人类的出现与自然界事物有 某 种关系,如原始人类是从月亮上落到地面上来的,或者是一只怪鸟下了蛋,孵化成人,居住 在树上等等。另一种则认为人是由神创造出来的,如中国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据说 女娲人首蛇身,她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感到很孤独,于是就用黄泥做了成千上万个泥人,吹了 口气,这些泥人就全都活了。她还让男人和女人结成配偶,使人类繁衍了下来。古代埃及则 认为人是由一个叫哈奴姆的神在陶器场里塑成的。而在古希腊则流传着普罗米修斯神以泥土 塑人的传说。这些神话与传说都表明当时人类社会还处于文化发展的较低阶段,还难以摆脱 对自然界的某种依赖。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对人类起源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 创世纪》中说:上帝用泥土造了第一个人叫亚当,并使他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灵魂。后来上帝 又趁亚当熟睡之际从他的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并使他们成为夫妻。亚当和 夏娃由于偷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在人间生活,现代人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后代。基 督教“上帝造人”的观念,几千年来在西方广为流传,并为许多人接受。? 对人类起源问题,也有人很早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思考。如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克西 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1-前546年)提出了“从鱼到人”的观点,中国古代思想家庄 周也有“马生人”的说法。到18世纪中叶,随着动物分类系统的创立,人和猿被一同归入灵 长目这一分类中。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J?B?Lamarck,1744-1829年)发表《动物哲 学》一书,广泛论述了动物界的进化,指出高等动物起源于低等动物,特别指出人类起源于 猿。他还假设了由猿到人的一般过程,即由于环境的变化古猿被迫从树上到地下采取直立行 走,这促使了手脚的分工,而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半个世纪以后,英国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年) 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变化发 展的进化学说。这一学说对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871年达尔文出 版了另一名著《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与高等动物的 亲缘关系及其区别。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和猿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由已灭绝 的古猿进化而来的。此外,达尔文学说的支持者、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 H?Huxley,1825-1895年)于1863年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运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方面 的科研成果,找出了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明确提出了人猿同祖论。随后,德国学者海克尔 (E?H?Hackel,1834-1919年)也在1868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中运用大量事实进一步论 证了“人猿同祖”论,还把人类出现以前的动物划分为若干“祖先级”,从而建立了人类起 源的谱系树。?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早期进化论者的理论的提出在人类起源的认识历史上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没能够彻底解决人类是如何从动 物界中分化出来,以及远古人类怎样发展为现代人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 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理论。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 作用》一文中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 在一 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 用还远不止 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 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73~374页,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如果说达尔文将人类从上帝的手中解放出来,归还于动物界,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则又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区别出来,使人们看清了人作为劳动者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界过程中的特殊的新生命的本质。? 对上述“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根据现代科学成果, 在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所有 物种进化的基本环节,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物种,它的形成也理应受到这些生物规律的支配。 如果没有突变,古猿就不可能进化为人类。‘劳动创造人’的观点是缺乏生物学基础的。” 龚缨晏:《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命题》,载《史学理论研究》,1994(2)。?? 二、从猿到人的过渡?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其历史与自然界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地史学的研究,地球 大约形成于40亿年前至50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历史可划分为五个大阶段,即太古代(约40亿 年前至50亿年前至25亿年前)、元古代(约25亿年前至6亿年前)、古生代(约6亿年前至2?25 亿年前)、中生代(约2?25亿年前至7 000万年前)、新生代(7 000万年前至今)。其中每个代 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人类起源和发展于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其中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 、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第三纪是哺乳类动物发达的时代 ,最早的人类祖先出现于第三纪的后期,而人类的进化大部分是在第四纪。相对于地球历史 而言,人类的出现是极近的事,只不过是一瞬间。? 地球上的生物是按着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的规律不断发展的。人类属于动物界,现代人 在动物界中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狭鼻亚目,人猿超科, 人科,人属。进化论的理论表明,人类是由猿类发展而来,这可以从外表形态、解剖学、生 理学、血液的生物化学等方面得到证实。从外表上看,猿类的躯干、鼻子、耳壳的形状、眼 睛的位置等和人相近,牙齿的数量与结构大体和人相似,手掌上的纹路亦与人的掌纹相似; 另外,猿类脸部也富有多种表情,像人一样。从身体结构上看,猿类的骨骼和人类大体相同 。从生理特征上看,雌性猿有月经,每胎生一只幼仔,胎儿发育期为8个月~9个月,在胚胎 发育的早期猿的胎儿和人的胎儿极为相似。从血液的生物化学性质来看,猿类具有与人相应 的A、B、O、AB等血型,其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等也与人类的相近,等等。人类和现代猿类 有着共同的祖先,有许多的相似性,但他们就如同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枝,有着本质的差别。 于是,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类究竟何时从猿类中分离出来?? 过去一百多年的研究中,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人类进化 的实物证据,推动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对人猿分离时间的问题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意 见和争论。? 最早,人类的历史被认为不过几千年。20世纪20-30年代,印度爪哇(Java)人、北京周口店 北京 人化石的发现,把人类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50年代,随着南方古猿化石在人科中地 位的确立,人类历史被延长到300万年~400万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古人类学界提出 的人类起源理论认为,人和猿分离至少在1 400万年以前,最早的人科成员是腊玛古猿,是 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此后由腊玛古猿演化成南方古猿,再经过直立人(猿人)、早期智 人(古人)、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而进化成现代人。腊玛古猿最早于1932年由美国学者刘易 斯(G?E?Lewis)在印度发〖BF〗现,之后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化石发 现。总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较早地层中有关材料的发现,人类历史不断地被证明越来越 早。 然而随着有关学科的发展,这一认识也在受到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有 了很大的进步,对现代猿和现代人的蛋白质相似性的研究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具有较 多相似的蛋白质。如果由共同祖先演化来的两个种分歧的时间较短,则它们具有较多的相似 的蛋白质,而分歧时间较长的则较少。应用清蛋白和输铁蛋白的免疫学、免疫扩散、DNA杂 交等方法得到的结果都表明人和猿是在较晚的时期才开始分化的,距今不过400万年至500万 年,与根据化石得出的年代有很大的差距。〖ZW(〗吴汝康:《古人类学》,第87页,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此外,人们对腊玛古猿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西瓦古猿的化石有 了更多的了解,不少人类学家对腊玛古猿是否人科的最早成员及是否在人的进化系统中表示 了怀疑。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据研究指出:在每一个腊玛古猿化石地点甚至同一层位都有 西瓦古猿化石存在,而后者肯定是猿类。两者在形态、性状的许多方面没有重大差别,应该 是同一类型的雌雄个体。它们的学名,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西瓦古猿属名的在先,腊玛古 猿的在后,因此腊玛古猿的属名应予取消,并入西瓦古猿,作为西瓦古猿的雌性个体。这样 便否定了传统上的认为腊玛古猿是人科最早成员的认识,人类的历史也比原来所设想的大大 缩短了。上述新的认识也使有关人类进化谱系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原先认为人和猿在中新世 就有明显的区别,那时人猿超科中的各种成员就和现存的各种猿和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祖先 -后 裔的系统关系;而现在则认为中新世的人猿超科成员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它们与现代猿或 人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究竟哪一种是人的祖先,哪一种是某种现存猿的祖先,现在都无法 确定。? 由于对腊玛古猿的系统地位存在争议,目前为止能够确认的最早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其 生存的地质年代从上新世一直到更新世早、中期,大约距今400万年至100万年,其中有一 段时间是和人属成员共存的。南方古猿最早是1924年由澳大利亚学者达特(R?Dart)在南非 汤恩发现的,是一个6岁儿童的头骨化石。最初的发现并未被学术界接受,直到50年代才被 确认属于人科。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发现在南非和东非,亚洲是否有南方古猿则一直 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尽管在亚洲有一些零星的化石材料发现,但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说明亚 洲有过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的身材比现代人短,雌性平均约1?25米,雄性平均约1?52米; 脑子较小,平均脑量接近500毫升,但结构更与人相近;门齿和犬齿比猿小得多,犬齿不突 出;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上肢与下肢的相对长度比人大,已经像人 一样直着身躯,用两条腿行走,但爬起树来比人灵敏,其生存的区域基本上是非森林的各种 生态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前所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可分为阿法种、非洲种(又称纤细种)、粗壮种和包 氏种。阿法种是美国学者约翰森(D?C?Johnson)等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中部阿法地区的哈 达发现了一具人科动物化石而得以定名的。这一化石是一成年女性个体,全身骨骼保存40% ,被命名为“露西”(Lucy)。对阿法种的归属学术界尚有分歧,如有的认为阿法种不是一个 新种,应归入纤细种,也有人认为阿法种已是最早的人属,与南方古猿并存。至于南方古猿 的进化过程,至今也尚无定论。如有的学者认为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在200万年至300 多万年前分化,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另一支演化为非洲种、粗壮种及包氏种,并于更新世 灭绝;有人则认为阿法种演化为纤细种,纤细种中的一支进化为人类,另外两支则分别演化 为粗壮种和包氏种。凡此种种不同的认识表明对南方古猿的研究还有待于更多的化石材料的 出现和研究的深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有新的南方古猿化石被发现。1994年,古人类学家米芙·李基(Meave Leakey)等人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附近的阿利亚(Allia)湾及卡纳博(Kanapoi)找到了一 些极其珍 贵的人科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在距今390万年至420万年之间,早于已知的南方古猿化石。 研究 表明,这些化石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于已知的南方古猿各个种,而是一种新发现的南方古猿的新种。1995年被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1992年到1993年,古人类学家怀特(D?White)等人在埃塞俄比亚的中阿瓦什(Middle Awash)地区阿拉米斯 (Aramis)发现距今400万年的化石标本。这些化石曾被定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 pithecus ramidus)。随后的研究则表明,这些化石实际上与南方古猿之间存在着属一级的 差别,因而在1995年又被重新定名为“大地古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这是目前 所知最早的直立行走的古猿,是人类最早的远祖,是人猿系统刚刚分离出来以后向南方古猿 进化的一个过渡环节。根据新发现的大地古猿、南方古猿湖畔种以及南方古猿其他化石,有 学者指出人猿分离之后,曾生活过许多种两脚直立行走的古猿,但只是其中的某一支进化为 人类,其他的则先后灭绝了。龚缨晏:《人类远祖的新发现》,载《世界历史》,1998(3)。?? 三、人属的出现? 从人猿分离直到人属出现的漫长时期是人类起源中的过渡时期,介于人类的古猿祖先和完全 形成的人之间。谈到完全形成的人,就不能不涉及到人与猿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关于人和 猿的界限曾有过“界河说”和“直立说”。前者是以脑量是否达到750毫升作为区别人和猿 的“界河”,达到的即为人,达不到的即为猿;后者则以能否直立行走作为区分人猿的标准 ,能直立的是人,不能直立的是猿。这些认识显然是机械和片面的。在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过 渡期中,远古人类在经历了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阶段后,开始了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这种自 觉的能动性才是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飞跃。至此,人类的发 展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目前学术界将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的人称为最早的人属(最早的人类),一般指直立人之前的 “能人”。能人的化石最早于1960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Oldowan)峡谷发现,年代距今约为190万年,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此后在奥杜韦及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等地也都 发现了一些能人标本。其代表性化石是肯尼亚1470号化石(1972年发现)。能人的脑量介于南 方 古猿与直立人之间,男性约700毫升~800毫升,女性约500毫升~600毫升,面部较少凸出,头后骨骼较接近现代人,后齿仍很大,但有继续减少的倾向。在发现能人的奥杜韦层位上还同时发现了石器,被称为“奥杜韦文化”。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等, 石器主要是砍砸器,此外还有一些小型工具。这些石器虽较粗糙,但已形成一定的类型。此外,还发现了类似窝棚的建筑遗存,一般认为奥杜韦文化的主人就是能人。? 能人之后是直立人阶段,在中国一般称之为猿人。目前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地点主要集中在亚 洲、非洲和欧洲,年代距今约200万年~20万年,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考古期 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化石最早是由荷兰青年医生杜布瓦(E·Dubois)于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东爪哇发现的。其后相继在世界上的不少地区发现了直立人化石,如非洲的坦 桑尼亚OH-9号人、OH-28号人、恩杜图(Ndutu)人、肯尼亚的尼奥科托姆(Nariokotome) 人、K NM-ER3733号人、KNM-ER3228号人、KNM-ER992号人、阿尔及利亚的毛里坦猿人(Atlanthr opus mauritanicus)等;欧洲的德国海德堡人、匈牙利维特沙洛斯(Vértessz?lls)人等 。亚洲的直立人化石主要集中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并定名的有:云南元谋人、北京人、陕 西蓝田人、安徽和县人、湖北郧县人、河南南召人等,此外还有河北阳原东谷坨和小长梁、 山西芮城西侯度和〖FJF〗稦〖FJJ〗河、湖北大冶石龙头、贵州黔西观音洞等无人类化石的 石器地点。? 直立人的头骨平扁,骨壁厚,大部分可达10毫米;眶上脊粗壮,脑子明显增大,由早期的80 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 200毫升左右,且结构更加复杂和重新改组;面部额骨变宽, 由于 眼的扩大而增强了视觉。直立人的身材也比南方古猿明显增加,平均为160厘米,其下肢结 构与人类十分相似,说明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相当完善。另外,直立人已经有了人类的有声语言。? 由直立人向智人阶段的转化发生在距今30万年至20万年前。智人所处的地质时代属于更新 世中期至晚期,考古期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在中国还被称为古人。“早期智人还曾被称作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系因在德国杜 寒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最早引起注意。然而,近年经分子生物 学家对1856年发现的第一具尼人化石取样进行DNA测定表明:尼安德特人不是晚期智人的直 系祖先,而是人类演化中灭绝的旁支。”〖ZW(〗“Breakthrough of The Year·A Glimpse of Neanderthal DNA”,Science,Vol?278,19 December 1997.? 早期智人的化石除欧洲之外,在亚洲、非洲亦有发现。目前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产地达七十余处,如法国的圣沙拜尔(La Chapelle?aux?Saints)人、莫斯特(Le Moustier)人、费拉 西(La Ferrassie)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Krapina)人、德国的埃林斯多夫(Ehringsdorf) 人;非洲赞比亚的布罗肯山(Broken Hill)人;亚洲巴勒斯坦的斯虎尔(Skhul)人、塔蓬(Tab un)人、基巴拉(Kebara)人、卡夫泽(Qafzeh)人、阿马德(Amud)人等,伊拉克的沙尼达(Shan idar)人以及中国的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坎人、湖北长阳人、陕西大荔人、山西许家窑人、 贵州桐梓人等。另外,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一些人类化石在分类上归入直立人还是早期智 人尚有争论,有些学者将其归入“过渡类型”,如在中国辽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 就属于这种过渡类型。? 早期智人的脑容量在1 300毫升以上,但脑结构仍保留了不少的原始特征。早期智人的眉脊 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扁宽,颌部前突,其形态特征较直立人进步。一般认为 早期智人是由直立人演化而来。? 在距今5万年至4万年前人类发展到了晚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亦称现代智人,过去曾叫 新人,已相当接近现代人。晚期智人化石的分布相当广泛,除亚洲、非洲、欧洲外,美洲和 大洋洲也有发现。最早被确认为晚期智人的化石是法国的克罗马农(Cro?Magnon)人,较重 要的发现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姆拉德克(Mladec)人、普雷德莫斯特(Pr edmost)人、法国的库姆卡佩尔(Combe?Capelle)人、尚塞拉德(Chancelede)人、南非的弗 洛里斯巴(Florisbad)人、边界洞(Border Cave)人、克莱西斯河口(Klasies River Mouth) 人、埃塞俄比亚的奥莫人、坦桑尼亚的加洛巴人,中国的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 山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等。在中国还发现了大量的无人类化石的文化地点,如山西峙峪、河南小南海、四川富林等。? 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脊减弱,颅高增大,脑容量平均达到1 400毫升以上, 其体质特征已和现代人基本一致。从已有的化石材料看,早期智人阶段各大地区就已出现了 明显的地区性的形态分化,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在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 人种也形成了。人种或称种族,是指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而这些形态特征 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遗传的意义,如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睛 的形状及颜色、鼻、唇的形状等。目前对人种的划分有三种和四种之不同。前者分为蒙古人 种(黄种或亚美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美洲;赤道人种(黑种或尼格罗-澳 大利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岛屿;欧罗巴人种( 白种或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亚、北非等地。后者则将澳 大利亚人种(棕种)从黑种中分出来,与三大种并列。人种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应是受所在 地区自然条件及某种历史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那么,全球范围的人类种族分布格局是何时 形成的呢?应该说人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随着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这种差异就 表现为种群间的差异。尽管不同的人种在外部形态上存在着差异,但作为现代智人种的成员 ,所有的人种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造各种文化事物,通过有性繁殖 而生育出健康的后代等最基本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人种绝不存在优劣之分。? 人类起源问题是现代科学问题中的几大谜题之一。随着新资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 和运用,人类起源问题上也不断有新观点、新问题出现。如有的学者通过对图腾制的研究指 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人类已实行“族外婚”及其行为的文化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智人 的出现才是人类真正形成的标尺,20万年前至10万年前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真正形成的时期。俞伟超,汤惠生:《图腾制与人类历史的起点》,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1)。??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群?? 一、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生产工具是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武器。人类在不同的 阶段使用不同的劳动工具,其中使用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 术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同时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其地质时代 属于更新世,距今二三百万年至一万年。这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延续 时间最长的阶段,约占人类历史的99.8%。根据地质年代划分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同时参照人类各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诸阶段的特点,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在旧石器时代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体质和文化都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 旧石器时代早期自二三百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相当于古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直立人阶段 。这一时期的石器文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迄今最早的石器发 现于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肯尼亚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哈达尔地区, 年代距今300万至200万年。这些早期的石器多是由砾石打制的砍砸器,加工粗糙,形状简 陋,类型也少。此后,石器制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器型除砍砸器外还出现了刮削器、尖状器及手斧。手斧呈扁桃形,由燧石结核打制而成,多数为一端锋利,另一端圆钝,钝的一端 多保留部分燧石结核的外皮,以便手握。手斧是一种多用途的“万能工具”,可用于切割、 刮削、砸击等。这种手斧文化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等地。在中国则主要是石片和用石片制造的工具,以单面加工为主,器型以刮削器为主,其次为砍砸器和尖状器,没有手斧或手斧不发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