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有一位人类学学者张守祥,他对M[,6]和M[,3]两墓出土的契丹女尸和男尸进行了人骨生前面貌的复原工作之后说:从头骨复原面貌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唯一客观基础就是头骨,面貌的一切特征都是对头骨分析研究的结果。如今通过对契丹人头骨复原出来的头像,都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即脸部比较扁宽,颧骨较高而且横突,鼻梁较低,两眼之间距离较大。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种属鉴定的正确。此外,男性复原像还具有现代蒙古人的显着特点,这就为研究契丹族后裔提供了证据(27)。 三、突厥与回纥的人种 突厥族分布的地域极为广泛,东起今贝加尔湖,中经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天山、东哈萨克斯坦,西至顿河沿岸,直至欧洲的乌克兰,都有他们的踪迹。故在近世纪以来,仅仅依据零散、有限、不全面的出土人骨进行研究,去确定突厥的种属,各家之说,自然难免分歧。韩康信先生在《塞、乌孙、匈奴和突厥之种族人类学特征》一文中,对前苏联学者研究突厥人种的情况有过介绍。他在文中转述金兹布尔格的看法,认为南西伯利亚和南阿尔泰山区的突厥人,是属于混杂的南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类型,而山前阿尔泰、东哈萨克斯坦、天山及南俄罗斯草原的突厥人则有程度不同的蒙古人种和欧洲人种的混杂。金氏还说,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属于公元6—8世纪突厥人的人类学类型并不是单一的。他又说,公元8—10世纪阿尔泰居民的人种特征,在南部山区的和北部山前地带的不尽相同,即南部阿尔泰居民的头骨是以南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成分占优势,而北阿尔泰居民的头骨则更为混杂,其中可以明显地追踪到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种的不同成分。 金氏说,被伯恩斯坦定为公元8—10世纪的天山及葱岭——阿莱地区墓葬出土的人骨,天山的具有大欧洲人种的成分,这反映了他们同具有欧洲人种特征的当地土着居民发生过较多的联系和混杂,因此在人类学类型上便出现了更多的欧洲人种特点。 金氏最后说,突厥的族源无疑是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其起源地区应该位于北方蒙古人种分布的范围之内,且与分布在东部的欧洲人种地区靠近。早期的突厥人曾沿着古代欧洲人种居住的地区向西散布,并同时与当地居民的混杂也逐渐加强。后来西突厥汗国(公元562—740年)政治势力的扩张,它的种族力量同时也得到扩大。 另一位前苏联学者阿力克谢夫,在分析中亚、哈萨克斯坦及其邻近的中世纪突厥人的人类学资料之后,也认为突厥人是在混杂的欧洲人种与蒙古人种类型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人种特征,如短颅化、面宽适度、面部扁平、突起的鼻等等。所以他们向西迁移时,不仅带有蒙古人种的成分,而且带有欧洲人种的综合特征。这种人种综合特征的组合,大约早在铜器时代便已形成,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突厥游牧民族在向中亚西迁的过程中,经常处在同当地居民的遗存接触之中,并在那里吸收了欧洲人种的成分;与此同时,当地居民的蒙古人种化也在进行,而这种蒙古人种化的“潮浪”却是由突厥人向西方的移动引起的(28)。 韩康信先生在文中说,目前在大漠南北地区还没有发现可以肯定为属于突厥人的人类学材料。只有前苏联学者A.H.优素福维奇1949年发表过据说是在新疆罗布泊挖到的所谓古代突厥人的人头骨,共四具(三男、一女),所属时代可能晚于公元6世纪。但他对这组人头骨的种族成分还不能肯定;而罗布泊也不属大漠南北的地域范围。 我个人认为,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曾在公元6—8世纪活跃在大漠南北及西域、中亚的突厥族,在它兴起之前已被柔然族征服,后于公元552年摆脱了柔然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突厥汗国,控地东自辽水,西至中亚阿姆河。公元583年分裂为东西二部,以阿尔泰山为界,其东属东突厥汗国,其西属西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覆亡后,于公元682年在大漠南北重建的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突厥强盛时,不仅击灭柔然,还西破厌哒,东击走契丹及奚,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族(29)。考柔然、契丹及奚俱属东胡族系,在人种上属蒙古种。厌哒,通说谓它为与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印度和东罗马史家都称它为“白匈奴”。契骨属铁勒族系,与突厥同种。东突厥及后来重建的后突厥长期活动在大漠南北(即后来地理学上称之为蒙古高原的地区),并先后虏去了数十万汉人做奴隶(30),与这个地区的亚洲蒙古人种接触频繁和互相通婚,自然会混入蒙古人种的成分,难怪前苏联学者金兹布尔格说突厥的人种学类型并非单一。至于西突厥汗国长期统治阿尔泰山以西的西域和中亚地区,本来就散布着不少属于操突厥语的各族,这样突厥人与当地土着居民的混血就更容易了。 由于突厥人在人种学上自成一种(突厥种,大人种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所操的突厥语在阿尔泰语系中也自成一个语族(突厥语族),而且他们的后裔在今新疆、中亚和小亚细亚还多有遗存,故突厥人的种属在学术界争论不大。 回纥与突厥同族,也说突厥语,故回纥的人种特征,基本上与突厥相同。公元840年西迁前的回纥,它的主要部分驻牧于仙娥河(今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鄂尔浑河)流域,在突厥和薛延陀之北。这三族(回纥、突厥、薛延陀)都是属于铁勒族系的分支。在目前的考古中,还没有发现可以明确肯定为属于回纥的人骨材料,故探索回纥的人种特征,除参考突厥的人种特征外,仅能利用文献及其它间接的数据。正由于资料奇缺,故中外学者对回纥人种类型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回纥西迁后,由迁往今新疆东部的高昌回鹘(回纥于公元788年改称回鹘)逐渐演变形成的维吾尔族的人种特征,说法更是分歧。 中国史书表明,由于回纥与唐朝关系特别密切和十分友好,回纥人入居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者经常有百千万人,或从事经商,或建屋长住,有的还与唐人通婚;而唐朝亦曾先后以宁国公主等好几位公主嫁与回纥可汗为妻,双方使节频频往返,唐朝对回纥可汗的册封和赏赐连续不断,马、绢贸易更是巨额、大宗。当时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彼此影响剧烈,因而在种族成分上自然也会互相混杂。这就是有许多外国学者认为回纥人具有或多或少的蒙古人种成分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