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百年新诗与亚东图书馆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亚东图书馆标识
    
    《尝试集》书影
    一九一七年二月,《新青年》刊发胡适《白话诗八首》,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回首百年新诗发展史,作为中国新诗的重镇,上海为新诗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首次挂牌于文化街四马路(今福州路)的“上海亚东图书馆”(简称亚东),则功不可没。
    亚东图书馆的诞生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要好友汪孟邹去上海办书店。这样,汪向朋友凑了两千元股子钱,于一九一三年春到上海,在四马路惠福里弄堂内的一楼,租了一间房,用铁皮做了“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招牌,挂在门前。这样,亚东作为一家私营出版机构算正式开业了。同年,袁世凯复辟,陈独秀逃亡上海,他找到汪孟邹说,想办一份杂志,汪因资金拮据,表示无法做,就介绍给位于嵩山路吉谊里陈子沛、陈子寿昆仲所办的群益书社出刊,这就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创刊时叫《青年杂志》)。一九一五年,亚东出版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杂志,声名鹊起。亚东图书馆缩在四马路的弄堂里,不为人注意。对此,陈独秀极不赞成。为了扩大影响,亚东就从惠福里迁出,先到河南路上的平和里,又迁到江西路上的福华里,最后于一九一九年,定位在五马路(今广东路)上的棋盘街南首。
    这一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亚东先后出版过《建设》杂志、《少年中国》等,尤其是代理印行北京大学《新潮》月刊,使亚东的出版经营走上了良性之路。作为一个家属化私有出版企业,亚东得以不断扩容,下设编辑所和发行所,职员从五六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人了。一九三六年,群益书社因经营不善,无法维持。汪孟邹作为群益书社的连保人,赔掉五千元。章士钊为了弥补汪的损失,出面协调,让群益同意把《新青年》给亚东印一版。这样,亚东重版了《新青年》一至七卷,共一千五百部合刊本。这样,双方的账目算扯平了。抗战前后,亚东经营遭到重创,发行所、编辑所几度迁址,从五马路到四马路,又合并到西藏中路,以及辗转至长沙路的正贤坊、新闸路的鸿祥里和温州路、牯岭路等,后又迁回五马路。战时形势吃紧时,曾一度内迁昆明,时间达三年之久。亚东以出版文学、教育等社科类图书、杂志为强项。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三年,公私合营并入了通俗出版业联合书店(简称通联书店),亚东才结束四十年艰难而不凡的历程。
    与中国新诗结缘
    中国新诗从诞生起,就与亚东有着深厚的渊源。亚东是北京大学出版部在上海的代理单位,承印发行他们出版的书刊。除了《新青年》外,当时对新诗鼎力支持的,还有《新潮》月刊。此刊发表了许多新诗作品及理论探讨文章。《新潮》是由北大“新潮社”的学生们创办的。三个创办人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中,康是最热衷于新诗创作并成就显著的早期诗人。亚东承印《新潮》月刊,为新诗在“呱呱落地”的婴儿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保姆”作用。
    除了出版刊物,亚东更是率先出版了不少新诗人的处女诗集。胡适先生继在亚东出版的翻译集《短篇小说》后,于一九二年三月出版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尝试集》。此书在广告中说:“放翁说:‘尝试成功自古无!’胡适说:‘自古成功在尝试’。”作者在书中写有自序,另有好友钱玄同先生作了长序,书分两集,胡适到北京前写的诗为第一集,到北京后写的诗为第二集。在美期间写的文言诗词,合为《去国集》,作为“附录”印在后面。此《尝试集》到一九五三年亚东打烊关门为止,共印了二十多个版次,总数达四万七千册,在新诗发展史和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
    一九二○年五月,亚东出版了田寿昌(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的通信集《三叶草》。为什么叫“三叶”呢?田汉在书中的序言写道:“kleeblatt,拉丁文作Trifolium,系一种三叶丛生的植物,普通作为三人友情的结合之象征。我们三人的友情,便由这部kleeblatt结合了。”三人通信所论的问题是,一、歌德文学;二、诗歌问题;三、近代戏曲;四、婚姻问题;五、恋爱问题;六、宇宙和人生观。《三叶草》到亚东结束经营时,总数印了二万二千九百五十册,也是一个超量的印数,可见此书受到读者的欢迎程度。
    《尝试集》之后的一九二二年,亚东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同年出版了康白情、汪静之、俞平伯、陆志韦、宗白华等人的诗集。一直到一九二九年,还印行了钱君匋先生的诗集《水晶座》。整个二十年代,在中国新诗还处于初创幼稚阶段中,正是亚东不遗余力,为新诗的成长积极“鼓与呼”,推波助澜,摇旗呐喊,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助长作用。
    胡适与《尝试集》
    一九二○年三月,胡适的《尝试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由亚东图书馆初版,当年九月作了小改后印了第二版。一九二二年十月,胡适对诗集作了较大增删,出了增订四版。以后,就以这个版式作为蓝本,一版再版,可见此书受读者之欢迎,影响之巨大。我手头的《尝试集》旧版,是出版于一九二七年十月的第九版,既使这个版本现在也弥足珍贵。
    这个版本,删去了胡适自序及钱玄同的序言,另有“代序一”、“代序二”,作者增写了“四版自序”。在“代序二”中,胡适写道:“自古成功在尝试!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即使如此已无愧,即使失败便足记。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作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在这里,胡适对“尝试”两字作了阐释,亦可看出他十足的信心。尝试就是创新,允许失败,失败可以积累经验,可为后行者提供借鉴。
    “四版自序”则是一篇较长的序文,胡适在开头一段文字中说:“社会对于我,也是很大度的承认我的诗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接着,胡适对新诗的尝试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的血腥气。”为了《尝试集》的新版本,胡适将初版后写的诗放在一起,先后请任叔永、鲁迅、周作人、俞平伯进行阅读增删,“自己又仔细看了好几遍,又删去了几首,同时却保留了一两首他们主张删去的”。可以看出,胡适与他的这些同道们是多么友好而率真。这样,经过增删及一些文字改动,这“增订四版”共刊诗词六十四首,分三编及附录《去国集》。
    《尝试集》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我国新诗创作的纪元,标志着中国诗坛从旧体诗一统天下,到新诗的正式创立。
    今天的年轻人、诗歌爱好者,是不会照着《尝试集》去学习写作新诗的。因为,那些诗总体上看,畅达而显浮泛,明白而欠幽深,明理而乏挚情。这是新诗初创时期难免的弊病。
    就胡适个人而言,他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性格更适合做学术研究。陈子展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快感,而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也就是说,新诗创新的勇气,比建立新诗创作的规范,和给人以美的享受来得更重要,胡适尝试的意义便在于此。
    有人把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新诗的诗人称之“新青年诗派”,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稍后的康白情、俞平伯、傅斯年、朱自清、汪静之等,他们在《尝试集》的影响和带动下,写出各具特色的新诗。新诗的开创,毕竟是时代的需求,是历史的潮流,胡适首先顺应了这个潮流,他的尝试,便显得伟大而独特。
    《三叶草》的由来
    《三叶草》由亚东图书馆初版于一九二○年五月,是田寿昌(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的通信集。此书因郭沫若的新诗写作而引发并得以出版。
    谈中国新诗发轫初期,郭沫若是无法绕过的一座大山。虽然他写新诗的起步时间不算迟,却与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康白情、俞平伯等比较起来,登上诗坛稍晚些。但是,他的新诗一出现,却让所有关心诗坛的人感到震惊与欣喜,连胡适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新诗颇有才气”。
    说郭沫若的诗,不能不说《女神》,这是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的郭氏第一本诗集。虽然我没有收藏这一初版本,但却拥有一册《沫若诗集》,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歌选集,选入了包括《女神》以及稍后出版的《星空》等主要篇什,由创造出版社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初版,列“创造社丛书”第二十一种,且为总印数仅三千册的毛边本。可以说,《沫若诗集》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结集,共分七辑,第一辑即《女神三部曲》,第二辑是长诗《凤凰涅槃》,第三辑《天狗》等,都选自《女神》。时间的跨度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二三年。
    郭沫若还在留日期间的一九一九年,看到订阅的上海寄来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刊登着一首康白情新诗《送曾琦往巴黎》,其中有:“我们叫了出来/我就要做去”这两句诗,使他“委实吃了一惊,那就是白话诗吗?我在心里怀疑着,但这怀疑却唤起了我的胆量”。于是,本来从学旧体诗刚转换到学写“白话诗”的郭沫若,就把所作的《抱和儿浴搏多湾中》、《鹭鸶》,抄寄到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宗白华先生就一首首给他发表出来,因为宗白华先生十分欣赏郭沫若的诗歌,他写信给郭沫若说:“你的诗是我所爱读的,你诗中的境界是我心中的境界。”他希望每天发表郭的一首新诗,“使《学灯》栏有一种清芬”。他们两人,一个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一个在上海的《时事新报》社,但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诗的观念,使他俩结下了珍贵友情。宗白华又介绍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田寿昌(田汉)与郭沫若联系,三人之间书信往还,情谊深笃。亚东图书馆把他们三人之间的通信编为一书,取名叫《三叶集》,出版后引发轰动,受到爱好新诗青年的热诚欢迎,堪称文坛佳话。一直到一九二年四五月间,因宗白华到德国去了,《学灯》副刊换了编辑,郭沫若写诗的欲望才趋于冲淡。
    郭沫若这段爆发期的创作开端,不但完成了《女神》的主要诗篇,更形成了创作初期的诗歌风格。在向《学灯》投稿期间,郭沫若开始接触到惠特曼的作品。他从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写的《叛逆者》一书介绍中,对惠特曼有了初步了解。一九一九年正是惠特曼诞生一百周年,日本文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这对郭沫若产生重要影响,他找来惠特曼诗集《草叶集》研读,还翻译了其中的《从那滚滚大洋的群众里》,投寄给《学灯》发表。从更早时期,郭沫若接触并喜欢泰戈尔的诗,到海涅的诗,到惠特曼的诗,从清新、平和,到豪放、自由的诗风。正如郭沫若回忆所说:惠特曼“豪放的自由诗使我开了闸的诗欲又受了一阵暴风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便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做成的”。
    在《女神》的《序诗》中,郭沫若写道:“去寻那与我振动数相同的人/去寻那与我燃烧点相等的人/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姐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
    这就是郭氏早期的风格。这样的诗,在《沫若诗集》中比比皆是,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等等。《女神》是继胡适《尝试集》之后出版的第二部中国新诗集,不但确定了郭沫若作为中国杰出诗人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新诗整体水准的基础。
    如果说,胡适的新诗,是刚从旧体诗脱胎出来,还在牙牙学语的婴儿期,那么,到了郭沫若的新诗出来,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新诗借鉴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婴儿得到强有力的呵护,茁壮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帅小伙了。正如闻一多所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成是时代的产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