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晚清教育中的外国历史课程与希腊罗马史(下)(20060517)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世纪中国 陈德正 参加讨论
就内容而言,上述教科书都对希腊罗马历史作了系统叙述。无锡秦瑞玠著作的《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虽是小学教科书,以讲授人物为主,但古希腊罗马的主要历史事实都涉及了,没有明显的知识遗漏。该书第二章“希腊隆盛时代”分希腊国势、斯巴达、雅典、波斯战争、希腊内乱、斯巴达及德巴斯(底比斯)之盛衰、马其顿霸业、亚历山德王雄略等,叙述了希腊古代历史的沿革。第三章“罗马勃兴时代”包括罗马起源 、罗马内政、罗马外征、并意大利、罗马征伐外国、迦太基之战、汉尼巴将略、意大利境外诸国之亡、罗马内讧、苏拉、马黎约(马略)、前三雄同盟、恺撒志业、后三雄同盟、罗马帝政。第四章“罗马东西分裂时代”讲了罗马外寇及东迁和耶稣教兴盛等问题。29英国人默尔化著,出洋学生编辑所译述的高等小学教科书《西洋历史教科书》,4-22章为希腊罗马史,分别是4•“希腊之国民概论”;5•“希腊人移住及斯巴达勃兴”;6•“阿善之兴”;7•“阿善隆盛及配罗帕纳撒斯战争”;8•“希腊之文明”;9•“斯巴达德巴又麦西腾之霸业”;10•“亚历山大及海伦世界”;11•“欧洲古代形势”;12•“罗马王政时代”;13•“共和政府内讧”;14•“共和政府统一意大利”;15和16•“征伐外国”;17•“罗马内乱”;18和19•“三雄执政”;20•“罗马帝国概论”;21•“耶稣教之流传”;22•“政权变迁”。可以说,这两部小学教科书所述几与我们现在高校教科书涉及的希腊罗马的主要史实重合。如果当时中小学教员真能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授课并要求学生掌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上个世纪初中小学生具备的古希腊罗马史知识,要远远超过21世纪初中小学生所了解的同类知识。
    在叙述希腊罗马历史时,这些教科书基本做到尊重史实,陈述准确,没有明显错误。吴葆诚编译的教科书摈弃了欧洲中心论,以东方为中心编写,分东洋之部和西洋之部。西洋之部的第一篇为“上古西洋诸国之兴亡时代”,由第五章“波斯勃兴”引出第二篇“波斯希腊对抗时代”。第三篇“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讲述亚历山大和罗马的征服。所附大事年表也是中外大事混列。作者在谈及希腊文明发达的原因时指出“与东方各国,通航海之路,感被埃及腓尼西之文化,互相争竞研磨,文化之早达以此。”30商务印书馆于光绪32年(1906)出版的《最新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编著者不详)言及荷马时代(呵默之世),认为荷马史诗的主要内容是 “咏希腊诸省围攻脱洛一役”;31该书对来库古改革和梭伦改革也有恰当评价。在评论斯巴达政体时,作者指出:“后人谓斯巴达创律者为列考格斯,考其生平,语多荒渺,殆后人附会耳。然其法律实与斯巴达民质至宜。”32作者对雅典政体的变迁作了清晰准确的描述,“雅典有史之初,一百年中,政治纷更,渐趋民主。其初变时贵族权大,君主权微”,梭伦的改革“使负债者轻其累,其法固未尽善,特共和政体,实以为阶梯矣。”此后“比雪脱莱达(庇西特拉图)独攘大权,又成专主之势”,但“国事称治”;“克里辛(克利斯提尼)起,修明治法,复行雅典共和政体”。33作者对雅典和斯巴达两城邦的政体的根本差异也有明确认识,指出“雅典重平民,斯巴达重贵族,乃希腊政体之大端”。34
    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教科书编写者能往往抓住其最具特色之处,用中国文言表述,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印象。如上海广智书局1908年出版的《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对人物的评价就很有特色,评价汉尼拔“为人骁武而有大略,用兵如神”;35恺撒则是“罗马第一人也,为人刚健而外柔顺。善骑马、击箭、水泳诸术,长于诗文、法学、言语学、土木学、雄辩术、交际学,察机于隐藏之中,迴难于濒危之际,兼有军事家、政治家、立法家、历学家之才能”。36秦瑞玠的《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将希腊城邦地理环境对国家形态的影响概括为“希腊国境非山即海,无数小邦从古不相统一”;雅典在希腊诸邦的地位则概括为“雅典为希腊列邦之冠”;雅典与斯巴达政治的区别是“大抵斯巴达之政治则专重贵族主义。雅典之政治则专取民族主义也。”37在谈到罗马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时指出:“其人民分为二等,一为贵族,乃罗马旧属之民,家世隆贵,常执大权。一为庶姓乃罗马新附之民,止供役使,全无权利。”38
    另外,还应指出的是,这些教科书在外国人名地名的规范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坪井九马三著,吴渊明和仲遥译述的《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出现了荷马、马其顿、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亚历山大、柏拉图、恺撒、汉尼拔、伯罗奔尼撒战争等延续至今的规范译名。
    【注释】
    1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第480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3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第3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22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5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化》,110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版。
    6 王忠欣著:《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3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化》,136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版。
    8 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9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汇编》第四辑,342页,华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0《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汇编》第四辑,344页,华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汇编》第四辑,315页,华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2《万国公报》第18999页,台湾华文书局版。
    13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参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935页,人民出版社1961版。
    14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7-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1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在1902年建校之初就开设有世界史课程。参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汇编》第四辑,289页,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 参见《北京大学历史系系史》(未刊稿)。
    19 《教科书之发刊概况》,引自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229-230页,中华书局,1957年12月版。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学部财经卷21》,《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 1898-1911》,498-50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21 《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 1898-1911》,495-4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 《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 1898-1911》,2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23 《北京大学史料 第一卷 1898-1911》,第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4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
    25 舒新诚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975页。
    26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84页。
    27 《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新闻志》,352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8 (日)小川银次郎编纂,张元济校订:《西洋历史地图》,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
    29 秦瑞玠:《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目录页,光绪29年初版 、31年8版。
    30 《东西洋历史教科书》,135页,上海文明书局光绪31年(1905)版。
    31 《最新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15页,商务印书馆光绪32年(1906)出版。
    32 《最新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16页,商务印书馆光绪32年(1906)出版。
    33 《最新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18-20页,商务印书馆光绪32年(1906)出版。
    34 《最新中学教科书西洋历史》,20页,商务印书馆光绪32年(1906)出版。
    35 坪井九马三著: (清)吴渊明,仲遥译述:《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27页,上海广智书局光绪34年(1908)版。
    36 坪井九马三著 :(清)吴渊明,仲遥译述:《中学西洋历史教科书》,38页,上海广智书局光绪34年(1908)版。
    37 秦瑞玠《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第5页,光绪29年初版 31年8版
    38 秦瑞玠《蒙学西洋历史教科书》,第10页,光绪29年初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