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世界史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Theory of the World History 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类型:学位基础课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历史学研究生硕士学位基础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世界通史,是在世界通史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授有关世界历史的一些通贯性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认识,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理解世界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促进历史学各专业研究生史识能力与史学修养的提升。通过老师的授课与点拨,促使学生围绕所研讨问题阅读相关重要史学典籍,进而形成互动式研讨,以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学双边互动为主,力图以“问题”为中心、以理论为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世界历史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变传授知识型教学为培养能力式教学。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以考试为主,兼顾课堂讨论和作业,综合评定考核成绩。 四、课程各章教学内容(陈德正:第一至三讲;李增洪:第四至六讲;吕桂霞:第七、八讲;王作成:第九、十讲;倪学德:第第十一至十四讲) 第一讲 导论 一、何谓世界历史 二、世界历史的分期和特点 (一)世界历史的分期 1、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依据的历史分期法 2、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 3、以全人类一体化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作为分期标准 (二)世界史的特点 1、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同一性 2、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三、学习世界历史的意义 1、深刻认识、理解中国以及世界的现实 2、开阔现代人的眼界,提高现代人的思维能力,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3、立足中华、 放眼世界,推动我们了解并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4、有助于中国史的学习 四、中国世界史学发展简况 解放前根基薄弱 解放后分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66年 发展期 1966-1976 衰微期 1977- 复兴繁荣期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4.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5. [意]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 第二讲 世界上古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人类的年龄问题 二、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 三、关于史前时代的社会组织和奴隶制社会形态 四、关于古代城邦 (一)语源学上的城邦 (二)城邦的概念 (三)城邦存在的范围 (四)城邦的政体 (五)城邦与帝国的关系 (六)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城邦 五、世界上古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殖民运动 (二)民族迁徙 六、世界上古历史发展的多中心和中心转移 (一)何谓中心 (二)古代文明中心的特点 (三)古代文明中心的转移 七、上古世界史上的中国 八、世界上古史的分期 1、公元前4000年代末-公元前2000年代末:上古社会与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2、公元前1000年代-公元2世纪:古代社会的繁荣与专制帝国的建立与强盛 3、公元3-5世纪:古代社会危机与大帝国的衰亡 九、中国世界上古史学发展简况 参考书目: 1.[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2年。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4.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第三讲 古典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 一、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源与流的关系;但不是亲本的关系,而是嫁接的关系。 二、西方文明继承的古典文明遗产 表层化遗产:文字。 显性遗产:建筑艺术,戏剧以及戏剧的两种形式悲剧和喜剧,综合性的大型体育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根本性的遗产,或者说决定了近现代西方文明基本面貌的遗产,是古希腊和罗马人的思想遗产,包括法律、民主、理性与科学的精神. 三、认识古典文明在今天的意义 古典文明知识的价值――-鉴古识今 参考书目 1. [英]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 2. [美]汤普逊著,许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 3.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 4. [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8年。 第四讲 封建、封建主义、封建社会 一、“封建”一词的涵义 二、“封建主义”的由来 三、西方学术界对“封建主义”的理解 四、中国学术界对“封建主义”的理解 五、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决“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问题 参考资料: 1、[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01年版 3、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4、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2005年版 5、朱寰主编《亚欧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马克垚《如何认识封建生产方式的共同规律》(《历史研究》1979.3) 8、马克垚《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1.2) 9、马克垚《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历史研究》1997.1) 10、马克垚《论地主经济》(《世界历史》2002.1) 11、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第五讲 原工业化理论及其意义 一、原工业化理论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 二、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 三、原工业化的特点 四、原工业化理论的意义 参考资料 1、王加丰 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杨豫《欧洲原工业化的起源与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卫良《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形成》,《史学月刊》2004.4 4、陈钦庄《原工业化理论及其相关争论》,《史学理论研究》,2002.2 5、王加丰《原工业化:一个被否定但又长谈不衰的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2.3 第六讲 由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一、古代世界的分散性 二、古代世界的联系(方式) 三、古代世界的联系(动力) 四、航海时代的来临及其影响 参考资料 1、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研究》1984年第期)、《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世界历史》1987年第期)、《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概观性条目“世界历史” 2、吴于廑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上下卷),魏凤莲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英]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出版社,1982年版 6、刘新成《什么是全球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2期 7、郭小凌《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8、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9、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第七讲 美国的崛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的崛起 二、美国崛起的特点 三、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四、美国崛起的启示 参考资料: 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第八讲 美苏争霸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二、美苏争霸的概况 三、美苏争霸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六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金质著:《冷战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第九讲 世界史体系 一、世界史与世界史体系(概念) 二、中外世界史体系发展回顾 三、目前存在于中国史学界的几种世界史体系 四、探讨世界史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论文与书目 1.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三大学术理路及其探索,王泰,《史学理论研究》,06.2 2. 韩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08.2 3.陈晓律,谈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史学理论研究》,08.2 4.李隆庆, 迎接新世纪重构世界历史新框架——《远古至1500年的世界史》体系和内容革新的研究,华中师大学报,00.7 5何芳川.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史学理论研究》,05.3 6. 黄安年.论当代世界史教材体系的改革_兼谈教学实践_上_,历史教学问题,00.5 7.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十讲 东亚区域史的重构 一、东亚体系的变迁 二、西方对东亚史的重构 三、东亚各国重构东亚史的努力 参考论文与书目 1、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2、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 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 滨下武志:《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7.杨贵言:《当代东亚问题研究简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8.王正毅:《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第十一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国内政治 一、政府作用的加强及自由主义的破产 二、自由党组织的瓦解 三、工党的崛起 四、和平主义思潮的产生 参考书目 1、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商务印书馆 2、库克等:《战后英国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十二讲 二战与英国政治的变迁 一、保守主义陷入困境 二、进步主义舆论的出现 三、战时环境与新的社会期望 四、阿拉曼战役预示新社会的蓝图 五、民众对社会主义态度的转变 参考书目: 比万:《代替恐惧》商务印书馆 第十三讲 战后改革与福利国家建设 一、国有化 二、社会福利立法 三、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福利国家的作用 参考书目: 刘绯等:《变革中的英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十四讲 撒切尔主义 一、撒切尔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撒切尔主义出现的历史条件 三、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 四、撒切尔主义实施的三个阶段 五、如何评价撒切尔主义 参考书目 1.佩林:《英国工党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商务印书馆 3.钱乘旦等:《20世纪英国》华东师大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