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崛起的时代和我国的汉朝约略相当.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来说,汉代奠定了此後两千年大一统国家的规模,因而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对欧洲史来说,罗马也将欧洲史带入一个新境界,罗马文化自此开始普遍地深入西欧各地,远达不列颠,为此後欧洲文化的发展立下基础.不过和我国不同的是,西罗马帝国於五世纪末叶在欧洲崩溃之後,欧洲就再没有真正的政治统一,而我国却能在南北朝的纷扰之後再度建立隋唐帝国.然而欧洲在政治上然分裂,在文化上仍有一个超越国界的共同信仰——基督教.东西之间的差异,政治的分裂与文化的统一,这些都是历史上有趣的问题. 第一节 罗马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罗马历史的发展 义大利半岛西岸中部的台伯河下游,是一片富庶的拉丁平原(La-tium),西元前八世纪,拉丁人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始成为独立国家.若以政治形态来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罗马历史的发展可分为三期:一是王政时代,一是共和时代(西元前五一○年至二七年),一是帝国时代,(西元前二七年至西元四七六年).其中第一期王政时代我们所知不多.此时罗马人主要的成就在抗拒附近其他民族如伊特拉士坎人(Etruscan)的侵陵,并且逐渐发展自己的文化,根据传说,王政时代的最後两个国王都是伊特拉士坎人.王政於西元前五一○年被推翻,此後罗马历史就进入共和时代. 所谓的「共和政治」,要到西元前三世纪中才大致发展完备.此时,理论上国家的最高执政机构是公民大会,惟实际上政权是操在由公民大会选出的两名执政官手中,任期一年.这些执政官通常都出生贵族,这是因为当时的选举人有财产资格的限制,贵族和富人控有多数的投票权,故易於使其子弟当选.另外又有元老院(Senate),其中元老是由退休的执政官和贵族担任,任期终身.元老院的建议均为执政官所尊重,因此对政务有很大的影响力.可见这种共和政府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政府.所幸平名的意见後来多少也能由另外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代为伸张. 共和时代,罗马不断地以战争扩张领土,在西元前三世纪占领了整个义大利,至西元前二世纪制伏了宿敌——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并且积极地进入希腊化世界,一方面大量吸收希腊文化,一方面逐渐取得希腊化世界的控制权. 共和的最後一百年间(西元前一世纪),罗马政治不稳,内战不断,又因领土和商业的继续扩张,军人和商人开始严重影响政局.其中以凯撒(Caesar)和其义子屋大维(Octavian)最为重要.凯撒为一能干的将军,曾率军征服高卢(Gau1,今法国),又善於笼络人心,遂成为罗马人的英雄与实际的独裁者.但他也为保卫共和传统的元老所反对,最後终於被刺.凶手中有一位是凯撒的好友,相传曾经留下一句铭言:「吾爱凯撒,但更爱罗马.」然而凯撒之死并不能转移一人专政的形势,他的义子屋大维在清除政敌,替凯撒报仇之後,於西元前二七年结束内战,成为罗马的统治者,自称「第一公民」.元老院上尊号「奥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所以他又被称为奥古斯都,後世称他为第一个罗马「皇帝」(emperor,拉丁文 imperator).不过在当时imperator一词的含意只是「将军」,他的权力在理论上是罗马人民所赋予的;因此这个「皇帝」和我国的皇帝不同,不但不能世袭,而且在权力上也不是毫无限制. 在屋大维的统治下,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版图包括义大利,高卢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化世界,开始了约两百年的繁荣时期.从西元第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逐渐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陷入混乱,最後终於分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於五世纪末叶崩溃. 罗马人的传统精神 罗马人的传统精神表现在其人民的两种生活方式或行业中.早期的罗马以农立国,故其社会崇尚的德行是刻苦,耐劳,俭朴等农业社会中所易产生的价值观念.共和时代罗马不断征伐,於是服从,勇敢,守法,正直等军人的德行又成为一般人民的模范.其中对法律的重视与法治经验,又是罗马文化对後世欧洲最大的贡献之一.罗马人於西元前五世纪中曾参考雅典的法律而订立十二木表法,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现代西欧各国的法律有许多根本原则仍然是本之於罗马法.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有:「任何人在被证明为有罪之前,均应视为无辜」,以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等. 到了帝国时代,由於国家的富庶,不少人因而远离了质朴的生活而耽於享乐.这种情况也引起罗马知识分子的关切,呼吁罗马人回复共和时代的道德水准. 形式主义的宗教 因为罗马文化中有农人与军人的背景,所以表现出重实际而不好玄思的性格.这种性格也造成了形式主义的宗教.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供给的契约关系,人崇拜神,为的是在生活中求得某些特定的好处.若有人惑於生之痛苦与死之恐惧,想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这种缺乏神学或伦理性教义的宗教是难以满足他的.然而罗马人是否真的都幼稚迷信,毫无反省能力 这也不完全正确.至少有很多知识分子相当清楚他们宗教的特点.但是这些人本身多半受希腊文化影响,能在哲学中找寻人生意义,因而将宗教视为是为那些不能欣赏哲学的社会大众所设的一种安慰和统一的力量. 哲学的主流 罗马人重实际的精神表现在哲学方面也相当明显,对罗马的许多知识分子来说,探究宇宙构成的原理对於人生社会并无益处.有用的哲学知识应该与社会伦理与政治有关.由於罗马兴起於希腊化时代,所以在哲学思想方面正好接触到当时的主流斯多葛派和伊比鸠鲁派.斯多葛哲学的重自然,俭朴,坚忍和追求理性的态度,和罗马人淳朴的文化背景十分契合,因而深受欢迎.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罗(Cicero)和皇帝奥理略(Marcus Aurelius)都是坚定的斯多葛派哲学家.伊比鸠鲁派的哲学认为追求快乐的欲望是导致善良行为的力量,每一个人应该依自己的兴趣和情绪来选择生活.这种个人主义和罗马传统以牺牲个人为荣的重团结精神并不一致,因而在罗马不如斯多葛派受人欢迎.虽然如此,此派最重要的人物鲁克瑞息斯(Lucretius)仍然是活跃在共和时代晚期的名人. 重实用的工艺技术 罗马人一般不好玄思,也因而对纯科学研究没有兴趣,然而他们并不乏丰富的智力,这智力在国家公共建设上表现无疑.罗马人为了便利行军和统治,在帝国各地建筑了许多宽大的马路,又在各大城中兴建神庙,浴池,剧场,排水道等公共设施,并且常常建有长达十数哩的引水道,引山中泉水供城市居民使用,这些都说明了罗马人很能将己有的科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上. 罗马城的生活环境 古代生活的物质环境与现代不同,是读历史时值得注意的事.在西元前後,罗马城的人口据估计约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人之间.即使在现代这也是个相当大的数字.我们若考虑这麼多人口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如卫生,食粮,居住,交通以及犯罪等,就可以想像当时罗马城所面临的困难. 以房屋来说,除了宽大的公共建筑和市场之外,大部分罗马人都居住在类似现代公寓式的楼房里.由於人口的增加,楼房也越盖越高,西元二世纪时已经有了五,六层的楼房,楼下通常可以做店面.不过当时的建筑并不十分坚固,常有倒塌的危险;又没有供水系统和厕所,一般楼上居民只有使用公厕,极不方便.因此,富人和有地位的人并不愿在拥挤的城市中居住,而在乡间另建别墅. 至於城中的街道,除了少数大道之外,仍然是狭窄弯曲的泥土路,天雨时泥泞不堪,天晴时尘土飞扬,常是罗马作家抱怨的对象.人一多,交通也成问题,尤其当时的运输工具以牛,马车为主,效率不高,却很占空间,以致城中的交通拥挤不堪.西元二世纪,皇帝下令,在日间除工程用车外不得有任何其他车辆进入罗马城,情况始见改善;惟各种货运车在夜间进城,却又制造大量噪音,扰人清梦.现代人在赞叹罗马雄伟的建筑时,应该认识到罗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面对一些现实的困难. 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 前面已经谈到,希腊文化在希腊化时代大量进入罗马,哲学是其中一项.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到底是经由何种途径 罗马在早期的发展中,虽曾经由伊特拉士坎人而间接地接触到希腊文化,但一直要到西元前三世纪之後,因领土的扩张,才开始直接与义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地和地中海东岸的希腊人有所接触.由於战争的胜利,罗马军队带回大量的希腊艺术品,书籍和俘虏.俘虏中许多有知识的人後来成为罗马贵族家中的奴隶,同时又兼任他们的家庭教师.这些因素逐渐使得罗马上层社会开始希腊化.共和时代後期,罗马知识分子多半受到良好的希腊文教育,许多人还特地去雅典留学.罗马的文学,艺术也因而深受希腊的影响.拉丁文学中的史诗,抒情诗,戏剧等形式以及题材,都直接取自希腊. 不过罗马人重视的是文艺的实用性,而不是文艺本身的价值,因而他们特别欣赏说理,讽刺政治和歌颂国家光荣的文学作品,如史诗,演讲文,历史等.在艺术方面,罗马人缺乏创造力,不论是在雕刻,绘画或建筑上大多以抄袭希腊作品为主.唯一可称为具有罗马风格的,是共和时代晚期以後的人像雕刻,这些肖像大多酷似真人,主要在纪念一些有名的人物.这种以外貌的「肖似」为满足的作品,好似现代的照片,虽不一定在美学上有很深刻的表现,却给後世留下了许多罗马人生动的面貌.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凯撒,屋大维,西塞罗等人的容貌,有助於揣摩他们的性格与作为. 【研究与讨论】 一,罗马文化有些什麼特性 与希腊文化相较,有何不同 二,希腊文化是经由那些途径而影响了罗马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