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宪政历史上,慈禧太后是个关键人物。 慈禧太后绝不是守旧分子。费行简在其《慈禧传信录》中记述说,太后曾对光绪皇帝说,变法图强,乃其素志,只是不同意“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以得罪祖宗而已。 因此,她在看了冯桂芬所写提倡变法的《校邠庐抗议》之后也承认,作者说得十分中肯,只是告诫说“毋操之过蹙而已”。光绪皇帝在戊戌维新之前“泣告西后,不欲为亡国之主”,太后也说,“苟可致富强,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当时一位作者也说,“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她之镇压变法,“纯为家务之争”,仅仅害怕儿子抢去自己的权力。 镇压了维新之后,慈禧召见李鸿章,明言有人弹劾他是维新党人,李鸿章回答说:“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的意思是说,他并没有参与废黜太后的事情,但确实支持变法。听了这番辩白,“太后默然”,无言以对。为什么?或许就是因为,在太后看来,变法并不算错。 很快,变法就变革了政治正确。庚子之乱,洋人入侵,两宫狼狈西逃。这一番经历,恐怕让已届暮年的慈禧太后深受刺激。她清楚地意识到,旧制度已无法有效运转。因而,1901年1月28日,两宫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把当年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纲领原封不动地拿出来,并变成现实。 最初的变法仍然更多地涉及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包括废除科举制。而1905年的日俄战争强烈地冲击了朝野。国人普遍认为,日本战争俄国,乃是宪政战胜专制,只有立宪能救中国。这种舆论也传达到内廷。光绪三十年(1904年),立宪运动的领袖人物张謇刻印日本宪法,拿出十二册寄到京城,托人送入内廷。慈禧太后仔细阅读了,后来召见大臣议事的时候评论说:“日本有宪法,与国家甚好。”反倒是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因为他们不明白太后这个评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惟恐自己说错了话。 随后,大臣不断上奏,请求立宪。尤其是亲贵载泽、载振,因为是自家人,能跟太后说上体己话,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出身汉军旗的端方也是立宪的重要推手。端方曾经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这一点太后也知道,所以召见端方时问:“新政皆已举行,当无复有未办者”。端方大胆地说:“尚未立宪”。太后也知道立宪必然要实行民主,因而脸色大变:“立宪如何?”端方对曰:“立宪则皇上可以世袭罔替。”其实这一点,慈禧是知道的,因为像英国、日本,以及当时大多数立宪国家都实行君主制。 于是,有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之举。待考察大臣回国后,太后与光绪皇帝个别召见载泽两次、端方三次、其他两位各一次,“垂问周详”。这几位大臣都“痛陈中国不立宪之害,及立宪后之利。两宫动容,谕以只要办妥,深宫初无成见”。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广泛的立宪争论。最终的结果是立宪派胜出,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即公元1908年8月27日,朝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确定九年立宪规划。 只是几个月后,太后驾崩,立宪的失败也就命中注定了。 (原载《深圳商报》,2008,9,12;作者授权本站刊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