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①参见胡宝国《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文史》2009年第4辑。 ②《史通通释·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③《史通通释·补注》,第122页。 ④《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史部,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3页。 ⑤《史通通释·书志》,第68—69页。 ⑥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第15章《南北朝释教撰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1页。 ⑦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第1章《类书的性质、起源及类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页。 ⑧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第15章《南北朝释教撰述》,第411页。 ⑨参见胡定国《杂传与人物品评》,《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⑩金克木:《<玉台新咏>三问》,《金克木集》第4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80—181页。 (11)《宋书》卷六九《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20页。 (12)《史通通释·六家》,第17页。 (13)《梁书》卷三五《萧子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11页。 (14)汤一介:《<高僧传>绪论》,[梁]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5)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77页。 (16)田晓菲:《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第3章,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6页。 (17)[梁]阮孝绪:《七录序》,[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18)金克木:《<玉台新咏>三问》,《金克木集》第4卷,第181页。 (19)《周书》卷四一《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736页。 (20)《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46页。 (21)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172页。 (22)《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14篇《南北对立形势分析》,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229页。 (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 (24)《宋书》卷七六《宗悫传》,第1971页。 (25)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9页。 (26)参见周一良《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116页。 (27)《颜氏家训·涉务》篇,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2页。 (28)《文苑英华》卷六八二徐陵《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18页。 (29)《南史》卷八○《贼臣传》“论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3页。 (30)《南史》卷六三《羊侃传》,第1545页。 (31)《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21页。 (32)《魏书》卷九八《岛夷萧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87页。 (33)《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序,第907页。 (34)《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第622页。 (35)《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第622页。 (36)《陈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9页。 (37)《周书》卷四《明帝纪》,第60页。 (38)《周书》卷三○《于翼传》:“世宗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预听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萧撝,梁之宗子;王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侪,恐非尚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第524页)按此,入选者太滥,所以要定班次,萧撝、王褒等来自南方者当班次最高。 (39)《北齐书》卷四五《颜之推传》,第624页。 (40)《隋书》卷七五《萧该传》,第1715—1716页。 (41)《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第1427页。 (42)《旧唐书》卷八二《许敬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4页。 (43)《隋书》卷七六《虞绰传》,第1739页。 (44)《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第2565页。 (45)《隋书》卷七六《庾自直传》,第1742页。 (46)《旧唐书》卷一八九《欧阳询传》,第4947页。 (47)《旧唐书》卷七三《颜籀传》,第2594—2595页。 (48)唐长孺:《论南朝文学的北传》,《唐长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49)胡宝国:《<史记>、<汉书>籍贯书法与区域观念变动》,《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本文原载于《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