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陈子善的“文人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6-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为松 参加讨论

    子善先生的文章不多,也不长,几乎都集中在这两年出的三本书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捞针集》,是他的第一本个人书话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生命的记忆》,是回忆纪念性的散文随笔与学术小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文人事》,是他的学术论集,侧重考证与研究。他的文章大抵体现了唐弢先生所谓“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的书话观。
    先说《捞针集》,作者自言:“书名‘捞针’,不是故弄玄虚,取‘大海捞针’之意而已。书海像大海一样浩瀚,我爱书,生活中不可一日无书,书海徜徉,每有发现与心得,辄喜不自胜。”作者的原意可能就像字面那么简单,我却从中读出了作者的自谦与自负。大海捞“针”,捞的只是一针一线而已,何其小也,然而“大海”捞针,又何其难也,没有看家的本事你也能捞得上来吗?当然,由子善先生一向谦和的为人来看,他自己是不会表达后一种含义的。不过,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济南时报上就曾有人写文章说,子善先生的《捞针集》应该改为《捞珍集》,因为他捞上来的全是书海中的奇珍异宝,这自然是读者对他的劳绩的肯定。
    再说《生命的记忆》。子善先生素以索考前辈文人的文、人、事而闻名,“生命的记忆”倒是留给我们一个索考子善先生的契机,如果有人愿意的话。或者也可以说,这五个字其实是子善先生艰难烦琐的觅珍考异、钩沉辑逸中“意有专情”的生命呈现,是理性精神中的感性态度,是小心求证中的大胆挥洒,是谨严生涯中的放松一刻,是“爬梳钻勘、刮垢磨光”中的“醒酒破闷”,是“孜孜矻矻,锲而不舍”中的“饶有兴味”。以上所说,关乎人而与文无关。再回到字面上来,“生命的记忆”,其主语是双重的:那些书中所记录的文化前辈,以各自独特的生命存在在作者及后人心目中留下了辉煌灿烂、风范永存的记忆,他们的生命印痕连缀成一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同时,这部书也是子善先生自身学术生命的一份备忘录,他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史料挖掘、考证和整理的学术生命中确有不少值得珍视与记取的记忆。
    《文人事》也有双重含义在里面。一是谈文人的事情,就像董桥先生在序里所说的,“破落的书楼吟馆之中,也许还翻得到一些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甚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灯都不亮了。在秋雨霏霏的深夜,一扇扇关不牢的长窗里偶然会透出摇摇曳曳的烛影;陈子善先生在楼上翻资料、写笔记……”又说,“‘在二十世纪末已经临近,一百年来文学和文化史上的风风雨雨即将尘埃落定之际’,他的著作和他编的书,都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一个见证’。”另外一重含义是说文、人、事,对此,依然可以拿董桥先生的解释来印证,也足见他对子善先生的了解与相知,索性再抄一段:“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的学问传统可以归为三大系统:人统、事统和学统。人统以人为中心,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的要旨是学习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事统是以事业为学问系统的中心,学以致用。学统是学问本身的系统,为了学问做好学问。这是中国传统学问的全盘脉络,自有其宏观的深刻意义。……文学既属于‘人’的系统,也离不开‘事’的系统,更没有理由排斥‘学’的系统。陈子善先生一定也体会到研究文学的这个关键之处。他好几年来在那荒凉的古园旧楼里听风听雨,挖掘杂草中的几块彩石,修整红墙边的几株古藤,始终企图不忘照顾人统、事统和学统的准则,尽量给普通读者和专业学人提供宽敞的思考空间,听任人家在断桥上凭吊随风而逝的暮鸦和沾上污泥的裙屐。”
    上面说的虽然都是“文”,但也是“文”中有“人”,“文”中有“事”,不可截然分开。近年来,子善先生是藏书、编书、著书三箭齐发,可谓名满江湖。《人民日报》、《文汇报》、《读书周报》等报刊曾多次报道介绍。归纳一下,大多集中于这么几个特色:个子高,房子小,藏书多,收入少,年纪不小,心态不老,编书于帷幄之中,交友于千里之外。子善先生的为人可说的地方太多,单说“人不老”一项,你别看他五十岁的年纪,要说他是十五岁的心态,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他的热情与天真并存,让你觉得他初涉人世、了无城府,他从不去算计人,即使被人算计了,也大多是在朋友面前抱怨一通。当你还在为他忿忿不平、出谋划策时,他已经显得不耐烦了,并且开始转移话题。你要是无意中得罪了他,他压根就没有在意过,他要是不经意得罪了你,你也别指望他会察觉。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旁若无人,活得自由自在。他可以在公共汽车上与你高谈性学,半夜里打电话给你,开口“抱歉抱歉”,不等你原谅马上就接下来谈他要说的事情。在朋友家里做客,谈到兴头上便不知不觉放大了嗓门,无所顾忌、声若洪钟地大鸣大放起来。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而不在乎别人,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自私,但如果他因此也毫不在乎自己,那我们往往把他称作性情中人。子善先生无疑便是这样的性情中人。大夏天,他会冒着高温酷暑,不顾自己发烧40度,涨着通红的脸陪同外地的朋友在上海完成他们的采访拍摄工作;有朋自远方来,就是下大雷雨,他也会撑着伞趟着水跑到旅舍来找你长谈;至于朋友托他觅书买书,再要到邮局去打包邮寄,那更是不在话下。为了他自己喜欢做、愿意做的事情——说到底,也就是书,他是矢志不渝、在所不惜的。所以有人说,同样一件事情,放在其他人身上你会觉得“怎么可以这样”,但一放到陈子善身上,你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当然除了书,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收藏古典音乐CD,从巴哈到马勒,最喜欢是莫扎特。有时候星期天与他外出, 他甚至不肯放过沿途的每一家音响商店,见一家进一家 , 反复寻索,细致挑选,精心甄别,认真权衡,其态度决不亚于钻研史料。为此也花了不少钱与精力。近年来,随着咖啡馆、红茶坊遍地开花,他又养成了与朋友泡咖啡吧的高尚习惯,在幽雅的环境与温馨的音乐里,指点流行,激扬文字,感怀世事,枯燥艰辛的案头工作之外还有一份怡然自得的逍遥与潇洒。
    说起陈子善,人们大多也会引用海外学者郑子瑜先生的一句话:“以搜集新文学史料著,阿英以后堪称第一人 。”这是对子善先生所做事情的一个概括。《中国文学大词典》上 ,【陈子善】的条目是这样写的:“现代文学史料学家,长期以来,他对郁达夫、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等作家的文学活动及创作史料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考证。”作为这条释文的一个证据,就是我们曾经看到或听说的这样一些书:《郁达夫文集》12卷、《郁达夫研究资料》、《回忆郁达夫》、《周作人集外文——49年以前》、《知堂集外文——49年以后》、《亦报随笔》、《闲话周作人》、《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回忆梁实秋》、《雅舍诗和小说》、《雅舍小品补遗》、《私语张爱玲》、《作别张爱玲》、《说不尽的张爱玲——张爱玲佚文和生平考索》等四五十余种。这是子善先生自1976年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心血结晶。多年以后,他自己有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条目的补充:“我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对现代文学史料的挖掘整理上,一直放在对现代文人生平行谊、著译佚作的考证辨析上,在这些方面,我多少有些新的发现, 对一些长期有争议或真相不明的文学史悬案多少有所澄清,对若干被忽略和被歧视的重要作家的研究也多少有所推动。”(《文人事》跋)
    上引书目到今天,已经明显太局限了,因为他的研究范围早已从这四位由冷而热的作家身上转移到别人还没有注意或未曾发现的作家身上,像黎烈文、钱歌川、叶公超、台静农、叶灵凤、周越然等,更有当今活跃在台港与海外的董桥、西西、庄裕安、迈克、陶杰、黄俊东诸位,他都热情地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为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做着自己切实的努力。以上所列仅限于陈子善为他们编过个人文集的作家,至于他兴趣所在,或参与编辑的丛书,更是不胜枚举。
    当我们现在更多地看到他的出手不凡时,谁也看不见这幕后的水磨功夫。倒是柯灵先生说过一段很中肯的话:“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探幽发微,钩沉辑逸, 力求史实的补缺还原。知人论世衡文是否确当,是第二步的事。这是一种艰苦的工作,需要耐性细心,水磨功夫。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需要爬梳钻勘,刮垢磨光。同时,还是一种饶有兴味的工作,有些深埋地下的材料释放出土,就很足以醒酒破闷。……陈子善先生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孜孜锲而不舍,很值得有心人感佩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