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现代史 >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历时九年 幕后有多少荣耀记载和神奇记录

http://www.newdu.com 2018-07-16 掌心岁月 newdu 参加讨论

       第一次到伟大首都北京的人,无不选择去天安门广场,登天安门城楼,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可以毫不夸张,这座纪念碑无比崇高,它凝聚着全国亿万人民对牺牲的革命先烈的万般情怀,堪称新中国第一巨碑。


     
    
     


    并不久远的史料,记录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选址、奠基的荣耀时刻以及建造时的一些幕后传奇。


    1949年金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决定了建碑,就要考虑碑的具体修建地点在哪。


    在政协会上,有委员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北京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周恩来总理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最后建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未来也将是全国和世界人民景仰的地方。在这里修建纪念碑,也方便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委员们经过讨论,一致赞同并通过了把纪念碑修建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方案。


    1949年9月30日下午六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与会人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庄重的纪念碑奠基典礼。


    那天下午,全体委员、代表利用大会统计选票时间,即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之前,陆续乘车来到天安门广场。


    首先到达广场的是周恩来。他对拟竖碑的位置及奠基典礼安排情况进行了细致检查。接着,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李济深、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黄炎培、郭沫若、何香凝、司徒美堂等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人士和人民解放军代表陆续到达天安门广场。


    将近六点时,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亮起。毛泽东主席表情凝重,缓步走到奠基地点,他望了望奠基石,又用目光扫了一遍人群。看到代表们已排好了队,便抖擞精神,站好立正姿势,用他特有的高昂语调,喊出了“立---正!”口令。


    随后,毛主席又大声招呼:“各单位首席代表站到前面来!”于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等都闻声走过去,排成一列。毛主席也转过身来,站在了排头。


    这时,周恩来走上前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开始!”


    事前已到现场的解放军华北军区乐队先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再奏《风风铃》曲调的哀乐。


    在哀乐的旋律声中,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默哀。乐声终止,毛泽东主席抬起头来,肃穆地缓步走到扩音器前,宣读了后来脍炙人口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宣读完碑文,毛主席静静地走上前去,挥锨铲起第一锹土放到基石边上。随后,朱德等代表、委员一个个跟着上去,随毛主席一道执锹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进过一段时间筹划,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主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家级工程。为了完成好这一历史性建筑任务,国家和北京市当时会聚了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等一批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参与其中。


    为了赶工期,纪念碑建造破天荒实行了边施工边设计。开工不久,发现最初设计的奠基点距离天安门和旗杆太近。梁思成等人找到彭真主任汇报:要不要向毛主席请示把位置往南挪一挪?彭真说,主席那么忙,你们要怎么挪就怎么挪吧。


    后来经过数次设计推敲,北京规划局的专家赵冬日敲定,将碑址放在当时的绒线胡同东部路口。这个位置距离天安门墙基440米,碑的设计高度为38米,使得由北面任何一点看过去,在透视上碑顶都高过正阳门城楼。


    纪念碑的形状什么样最好?兴建委员会花一年多时间,面向全国征集意见建议,共收到140多套设计方案,包括亭、台、堂、碑等多种样式。


    大多数人认为,纪念碑要歌颂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表现人民英雄的伟大功绩,低矮分散型的方案不可取。但怎样把纪念碑修建得雄伟壮观,让社会各界都满意,成了摆在兴建委员会面前的关键问题。


    这时,从国外留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北京建设局工程技术员陈志德的设计方案和观点,引起了专家关注。1951年国庆节,陈志德被兴建委员会邀请到天安门广场,请他评点最后遴选出的3个木制纪念碑模型:一个是形状酷似三个门洞的城台,上有高碑;一个是坡顶形状的纪念碑;另外一个是群像雕塑形状的纪念碑。


    陈志德看完,摇了摇头说:“这三座纪念碑模型,虽然都还可以,但是缺乏高大挺拔、气势恢宏的表达内涵。”


    他的意见得到了兴建委员会首肯。各方专家经讨论、修改,最终敲定了与人们现在看到的纪念碑相似的碑形设计方案。


    这个碑形设计主要参照了中国唐代石碑与清代石碑样式,碑顶由专长古建筑学的梁思成设计,他独到地在碑顶上加了个“小屋顶”装饰。这个极具特色的“造型”,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新建筑物上。


    建纪念碑,很关键的材料的是选好碑心石。为了选出这块碑心石,兴建委员会成立了施工组,在全国进行征集,还派出专家到上报材料的地方去考察,通过反复对比,最后选定了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的一块花岗岩样料。


    根据整体设计,整块碑心石需要完整开采出一块二、三百吨重的石材胚料。参与建碑的十几名技术工人从南京、上海等地赶到青岛浮山。技术工人们也没有开采如此巨大石料的经验,提出的几个开采方案都被施工组长陈志德否定了。


    当地雇来的石工见到大家着急,悄悄把组长陈志德拉到一边说: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你可以把他请来想想办法···


    李开山的石匠手艺是祖传的,“石神”之誉果不夸张。他被请到采石现场,组织大家采取闷炮爆破、排列钢楔子砸进、千斤顶石槽顶压等办法,终于完整地从山岩上剥离出一块巨大石料。


    为了把二百多吨重的碑心石坯料运下山,工人们采用古老的“滚杠”笨招儿,用鞍钢生产的无缝钢管初坯放在枕木上做滚木,在三台大马力拖拉机的牵引下,把石料一点一点地向山脚滚移。


    从浮山到青岛火车站,30公里路程,运石用了整整34天。接着又按火车载重对石料作了初步“瘦身”。


    1953年10月13日,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鞭炮齐鸣,挂着专列标志的火车载着这块碑心石坯料,缓缓停在了站台,朱德总司令等亲往车站参加迎接。


    再经数百工人挥汗御运,这块饱含工人群众心血和希望的石料,终于在10月16日抵达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建设工地。根据统计,石料从开采到运输,共计有7116名工人参与了作业。


     
    
     


    (施工期间照片资料)


    施工队按照设计方案,立即对坯料进行加工雕琢,碑心石坯料再次瘦身,初步到了设计要求,进入精雕修饰阶段。此时,纪念碑碑身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基本完工。


    随着施工进程,又一个难题出现了:在当时没有重型起重机情况下,怎么才能安全地把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碑心石整体吊起20多米,再平稳地安装到混凝土碑身上?参建专家又开始开动脑筋琢磨对策。


    经多次现场研究论证,他们决定让施工组利用滑轮缓升原理,将纪念碑的混凝土碑身作为起重支承点来吊装碑心石。吊装的同时,在碑身两旁各立一个高高的吊杆,用以调整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摇晃问题。


    正式吊装那天,茅以升、刘开渠、梁恩成、林徽因、范文澜、郑振铎等100多位专家和有关领导一大早就聚集在工地,来给工人师傅鼓劲助阵。


    上午8点半,施工组长陈志德鸣哨下令吊装,随着滑轮的“吱吱”转动,碑心石被钢丝绳缓缓吊起,用时六个小时,于下午两点多吊装成功,准确将巨大的碑心石立在碑身石巢内。


    按照中国建筑物大多坐北朝南的传统惯例,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初的设计中,是让写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面朝向正南。但后来,专家们考虑很多重大群众活动都集中在天安门与纪念碑之间的广场上,为了方便群众瞻仰,碑身正面朝北才更具实用价值,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领导批准。


    于是,施工组立即组织对碑心石做了南北方向对调,使纪念碑正面端正面对天安门城楼。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题,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要把这8个遒劲大字刻到坚硬的花岗岩石碑上,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项艰巨又有技术含量的任务,落到了当时北京琉璃厂萃文阁店主、著名雕刻家魏长青肩上。他先请总参谋测绘局的专业人员用幻灯机投影将字放大,然后按照光影把字描了下来。


    碑心石又硬又脆,不受刀凿,一刻直冒火星。魏长青认真钻研办法,决定把大张胶皮覆盖在碑体上,把需要镌刻部位的胶皮挖下去,形成“阴文”轮廓,再利用高压水枪,通过喷射矿砂的方法,在碑心石上刻出每一个大字。然后以紫铜为胎,采用镏金工艺,做成金字镶嵌进去,保证字体数百年不褪色。


    雕刻在纪念碑背面的碑文,是由周恩来亲笔书写的。


    据说,那一段时间,周总理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满意的一篇拿到工地。碑题、碑文制作,总共用掉黄金130两。


    从议定、选址、奠基到完工,历时将九个年头。1958年春天,党中央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部完工的报告后,立即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落成仪式。时间选在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这天。


     
    
     


    (《人民日报》当时的报道版面)


    史料记载,1958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庄严的国歌和国际歌乐曲。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缓步走到已经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随即,碑身上的红披徐徐下落,雄伟壮丽的纪念碑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夺目···。


    数万人欢呼雀跃,广场上无数的和平鸽腾空飞起。


    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