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旧时的春联与年画

http://www.newdu.com 2019-02-19 北京晚报 贾英华 参加讨论

    
    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幅珍贵照片,照片中的人物均已过世。右为朱銮鋆,中为载润贝勒,左为载润贝勒之女金淑英。
    
    本文作者贾英华收藏的周绍良旧藏清嘉庆至民国的历代《红楼梦》的原版补本。
    提起春联,老北京人似乎都有着别样的记忆。
    然而又有谁见过,春联兼新婚对联并贴于街门上的妙景呢?
    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春联象征着年味儿。即使没钱买年画,春节前也要设法贴上一副春联,这才算是过年。
    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十七年前贴的一副春联。那年适值胞弟结婚,新婚佳期是在春节过后不久。当我把弟弟结婚的消息告知我的忘年老友朱銮鋆后,没过多长时间,这位老街坊便拿来一副喜气洋洋的大红纸春联。
    须知,朱銮鋆是宣统帝师朱益藩亦即第一任京师大学堂校长之子,其时已年过六旬。夫妇二人“遣返”回京之后,与我家彼此襄助,过从甚密。朱銮鋆为人善良敦厚,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朱銮鋆的妻子金淑英乃是载润贝勒之女,平时经常为我母亲捎带牛奶。投桃报李,母亲多次让我偕两个弟弟为朱家搬运冬储大白菜,两家人互相串门,比亲戚走得还近。
    当我把朱銮鋆亲笔书写的这副春联兼新婚对联贴在我家大门两侧后,立即引来无数人的驻足观赏。甚至有人贴近门板仔细端详,判断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其时,这副春联不仅成为我家那条街上的一大新闻亮点,也成了东四街道的一段邻里佳话。
    三十七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我在春节前亦提笔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家门外与诸位街坊、老友分享:
    欣逢盛世新时代
    喜迎春色遍神州
    春联虽短,却亦在纪念逝去的京城老街坊。斯人已逝,感怀于兹。
    年画,无疑也是老北京人过年时年味儿的象征。
    再忖之,年画,乃是时代迭进的印记,也是我这个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若说起过去家里挂的年画,多少有些尴尬。说实话,半个多世纪前,老北京人并不那么富裕,多数都是平头百姓。我家居住的东四八条,乃至整个一条街,在春节来临前能买得起大幅彩色年画的家庭,寥寥无几。须知,民国七位大总统及后裔,大都曾居住在我家附近;彼时街坊四邻的过年窘况,由此可见一斑。也许很多人不信鄙人所述,然而这确是实情不假。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最多时有八口人,唯仰赖父亲每月六七十元的工资,生活拮据,捉襟见肘,哪儿买得起像样的年画?为补壁贴在屋内墙上的,是街坊送来的一幅法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彩画,虽非吉祥之作,却伴随我的童年。后来,母亲的朋友赠给我家一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大幅舞台连环剧照,它被隆重地贴在了墙上。再后来,我家又以一幅《红楼梦》剧照,充作一年到头的年画。
    这几幅彩色“年画”,至少在我家挂了十年之久,且始终悬于我的床头,抬首可见。尤其是《红楼梦》剧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竟使我在数十年之后,有缘收藏了住在不远处的五条后坑胡同的街坊、红学泰斗周绍良毕生收藏的《红楼梦》历代珍罕原版补本——迄自清朝嘉庆年到同、光、宣乃至民国,计十函九十二部原版古籍。今年春节前与人民出版社签订合同,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出版这一珍贵的系列红学补本。想来,这也算是当年床头“年画”给予我的启示罢。
    在我并非遥远的童年印象里,爷爷家堂屋里挂着的所谓年画,则是一幅多年不变的“杨柳青”财神爷版画。直到一九六六年,样板戏剧照替代了以往的各种彩画,亦俨然成为一成不变的年画。
    如今的年画,焕然一新,相当一部分与年历融为一体,既时髦又实用;大多数年画反映国家发展的新气象,社会前进的新步伐,自然也折射出老北京日新月异的时代演变。
    旧时的春联与年画,不禁使我忆起老北京百年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