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清风寂寥忆吾师怀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者黄树南老师

http://www.newdu.com 2019-09-18 北京晚报 徐乐 参加讨论

    今年8月,我的老师,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黄树南教授逝世十周年了。2009年8月28日(俄历8月28日也是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诞辰),黄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当时报道的媒体不多,只有《扬子晚报》等几家报纸,版面篇幅都很有限。这也非常符合黄老师生前的修养——淡泊明志,不务虚名,勤勤恳恳,著书育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人走了,没有在学术界搅起太多的喧嚣,也不曾引发大众的情感宣泄。他的身后,只是静静留下了几部著作、教案、译书,这些著述有的一经发表就成为经典,多次印刷:比如他和王超尘、信德麟合作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俄语通论》,比如那部让他声名鹊起却又带来莫名烦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译本;有的还在黄老师遗留下的稿纸堆里保持着俊逸的钢笔字体;还有的则是零零落落记在有幸聆听过老师讲课的课堂笔记上,化作学生们对恩师的无尽思念。如果有心人能够将后两部分的文字收集整理并付印陈梓,这对于我们学习俄语和希望了解俄罗斯国情的人来说将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2000年,当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恰好踏入人生中的一个十分阴暗的时期。感谢几位恩师和好同学的鼓励支持,让我不至于在封闭中独自舔舐伤痛。当时黄老师已经退休,由于他在俄语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被返聘来教授研究生俄罗斯国情文化。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耳闻过院里有这么一位“国宝级”人物,但据说他身体不太好,一直没有机会亲聆教诲。现在他不顾病痛,坚持要给我们上整整一年的课,我们都兴奋不已,渴望一睹这位大师的风采。
    来到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高高瘦瘦、嶙峋磊然、眼神清亮的老人。没有过多的寒暄,就从一只旧手提包里取出厚厚一沓稿纸,向我们告了一声歉,说由于身体不好,只能坐下来给我们讲课,而且肺部做过手术,说话声音不响,请大家坐到他身边来。这是一种让人既感到亲切又欣然服从的气度,于是我们围坐在黄老师身边,开始了我们生命中极为难得的一段学习旅程,现在想起来在这样的课上浪费的每一分钟都等于自杀。诚如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杰老师所言,黄老师是国内顶级的俄罗斯学教师,他在课上对俄罗斯的语言文化做了极其宏大广阔和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精妙见解。笔者为读书笔记需要,曾自己发明一套速记用的符号表,所以完整记录下黄老师教授课程的全部话语,将来如果有可能,我非常希望将这份宝贵的课堂资料与大家分享。
    在我克服个人创伤的过程中,黄老师给了我极大的支持。这里不仅有他平时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更用他自身的经历为例,向我展示了一个男人的意志力如何克服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我们都知道,黄老师的长子黄可鸣是全家的骄傲,32岁就破格提拔为教授,1992年去世时才35岁,正是风华正茂、中流击水的大好年华。据黄老师女儿黄可梅女士说,黄老师本人的性格也像钢铁一样坚强,但很少流泪的黄老师在儿子去世那天流下了眼泪。他把儿子留下的全部资金捐给了儿子生前执教的东南大学,设立了以黄可鸣命名的奖学金,至今还在为莘莘学子造福。2005年黄老师的夫人去世,我当时已离开南师,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听闻此讯后也赶往南京吊唁,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我看到坚强的黄老师再次流下了眼泪。2009年,我在北京刚博士毕业,虽然入职科研机构,但当时的薪水实在有限,无法维持房租,还在一家出口俄罗斯的建材公司做兼职。8月25日听到黄老师去世的消息,我立刻向公司请好假,晚上到售票处购买去南京的火车票,但车票只剩下了动车软卧,囊中羞涩的我只能望票止步,无法亲身去送黄老师最后一程。28日上午我借故走到公司顶层平台,面向南方遥遥祭念,默默送别,却永无相见之期。下笔至此,竟不由回想起2004年我父亲去世时的情景,悠悠寸草心,敢言报春晖?行文至此,感慨良多,却已不复能言……
    无论如何,应该为黄老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本问题说几句公道话,现在看来这本书命中注定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会带来无尽的纠纷。众所周知,早在1942年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梅益先生就从英文版移译过该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家刘辽逸先生根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49年版本进行了校勘和增补。1958年,梅益先生又根据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普罗科菲耶娃的英译本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本于1979年出版(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文社1995年版前言)。梅先生的这个译本质量是有口皆碑的,那一段“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更是被千百万人永久传诵。笔者之前还听到过童道明老人(今年6月,童老师也离开了我们,思之愈痛)对梅译本的高度赞许。
    黄树南的译本是1976年的,当时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苏联文学经典的迫切需求,由黑龙江大学组织翻译出版,黄老师担任工作组的主要执笔。为了保证译本风格的统一,黄老师在最后的定稿阶段根据原文逐字校对并进行修改。1994年黄老师根据莫斯科国家博物馆找到的遗存手稿,在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新版本编者的协助下,把被苏联官方删除的4万余字补齐,并将新增译文直接植入漓江出版社“全译本”正文。经典的重译和多种高质量译本的问世,本来是件文化上的盛举,在中国译史上也不乏前例,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就有草婴、董秋思、汝龙、周扬、刘辽逸等多个译本争辉。但就是这个“全译本”三字埋下了祸根。有人攻击译本有抄袭嫌疑,黄老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说他的译本质量粗糙,他还可以忍受,说他抄袭,这就伤了这位70多岁老人的心——黄老师最为珍惜自己的学术羽毛,在学术研究和翻译上一丝不苟,严谨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当时黄老师肺部刚刚动过手术,身体极其虚弱,但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逐字比较原文、梅译本和黄译本,对比译文中的差异,说明自己处理具体文字时的独特之处。这项工作留下了严密的文字材料,但确实损害了他的健康。我们当时极为心痛,表示要为黄老师做一些琐碎的工作,但黄老师决绝不允。他是要呕心沥血以自证清白呵!
    事情已过去多年,白云苍狗,唯文字不朽。书籍传于后世,公道自在人心。
    其实,黄老师的翻译功底是相当深厚的。他所翻译的《暴风雨中诞生的》《岁月——布哈林狱中绝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初恋:俄国中篇爱情小说集之一》等文学作品,以及参与翻译的《列宁文稿》《俄国文学史》等大型图书,在翻译界和阅读界都受到了广泛好评。黄老师为我们讲授的是俄罗斯文化,但有时也谈到他在翻译实践中的种种体会心得,以及反复推敲后的神来之笔,他常常为授课时间太短,不能向我们尽传胸中所学而扼腕叹息。今天想来,黄老师一生为人低调,清风寂寥,唯有在几个学生面前才偶露锋芒,这实在是我们做学生的福分,但也是我国学术界的损失。燃烧自己,点亮他人,这也是为师者的本色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