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http://www.newdu.com 2022-04-01 生活书店(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邹韬奋
    一、《生活》周刊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现实需求经济建设人才。黄炎培联合当时教育界企业界一些有识之士,于1917年在上海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发展经济,振兴中华服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是当时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
    黄炎培(1883—1965),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受过班主任蔡元培的熏陶,因参与闹学潮离校。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曾赴美国和南洋各国考察教育事业。在他所著《八十年来》一书中说:“我当时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觉悟到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势力深入国内各地,贻害无穷,必须抵抗。如何抵抗,从创办国货工厂入手。”
    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中华职业学校,学校附设有教学实习工厂,又开设多所补习学校和夜校,培养了不少中等技术人才。该社还设有职业指导部,对中等学校毕业班进行职业指导。此外,编印有关职业教育的书刊。如出版《教育与职业》月刊,编译“职业教育丛书”。这些书刊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为了宣传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和修养指导,沟通各地职教讯息,决定创办一个机关刊物,这就是《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于1925年10月11日创刊。黄炎培请王志莘任主编。王志莘,上海人,曾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银行系学士及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商科大学和中华职业学校任教,同时主持《生活》周刊具体编辑事务。最初《生活》周刊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印数2800份,主要是赠送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和教育机关。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
    邹韬奋,原名恩润(1895.11.5—1944.7.24),韬奋是他的笔名。祖籍江西余江,生长在福州。六岁时家中请人教他读古书,14岁进福州工业学校。18岁时,韬奋的父亲为了要他将来做一个工程师,送他进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在中院(即附中)毕业后,在上院电机工程科读了一年半,对算学、物理等科目不感兴趣,中途转入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
    韬奋学生时代是个苦学生。在读中学的时候,家里已缴不起学费,幸而他品学兼优,获得免缴学费的优待,但生活费用全靠自给,而且还要负担弟弟的部分读书费用。为此,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做学校图书馆的晚间助理员和校外的家庭教师,有时还投稿《申报》的副刊“自由谈”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依靠稿费作补助。有时还不得不接受亲友的接济,才使他得以完成学业。
    1921年韬奋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他本想进新闻界工作,但是一时得不到机会,先在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当英文秘书,后来又兼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的英文教员。
    1923年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股长,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在编辑工作中,有一件事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黄炎培请韬奋编译《职业智能测验法》,他根据贾伯门博士的《职业测验》的内容和顺序照译,完成了3万多字的稿件,送黄炎培审阅。黄看了不以为然,对韬奋说,“这份稿子还要重新编写……我们编译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忘却我们的工作对象——中国的读者。我们要处处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考虑到读者的心理,考虑到读者的需要,不能仅仅依照原著,按英美人胃口,这样的编法和措辞,未必即合于中国读者的胃口……”因此,韬奋重新考虑,重头写起,结果受到黄炎培称赞,为之作序,编入“职业教育丛书”,交商务印书馆出版。通过这件事,使韬奋领悟了编译工作的基本原则,它不能离开“根”,“根”就是“不要忘却我们的工作对象——中国的读者”,也就是要从中国读者的实际出发。
    与此同时,他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教员,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各地中等学校举办职业指导运动周。韬奋到了好几个省,与各地青年学生接触和谈话,并观察中国社会的实际,了解了一些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三、韬奋受命主编《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出完第一卷,王志莘因去工商银行担任储蓄部主任,工作繁忙,难以兼顾,提出辞去《生活》周刊的工作。职教社主任黄炎培请韬奋自第二卷第1期起主编《生活》周刊。这是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开始,也是他加深认识社会,探讨人生道路的开始。
    就在这个时候,《时事新报》需补充人员,韬奋经与职教社商量同意,他兼任《时事新报》的秘书主任,协同总经理工作,并主持该报副刊“人生”的编务,《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移到晚上来做。这段时间有一年光景,以后辞去《时事新报》的兼职,便全副精神主持《生活》周刊的工作了。韬奋说“这一年是生平很有意义的‘练习’的时期,比进什么大学的新闻科都来得切实,来得更有益处”。
    开始时,《生活》周刊只有两个半人共事。除韬奋外,有徐伯昕(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毕业生,留社工作)协助做发行和总务工作,职教社另派会计孙梦旦(也是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生,韬奋的学生)兼任会计,半天工作,故称半个人。
    三位同志就这样聚“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442号那个小小的过街楼里(约十多平方米),在几盏悬挂在办公桌上的灯光下共同工作到午夜”。什么编辑部、发行部、总务部、会议室全在斗室里。有事当场提出商量解决。
    黄炎培对韬奋十分信任,不干预编辑工作。韬奋经生活的磨炼,“学得办事的认真态度”,做什么工作都是敬业乐业的。
    作为机关刊物的《生活》周刊,内容单调,进入不了文化市场。韬奋接编后,变换内容,增加可读性,争取读者。在这个时候,也尚未形成作者队伍,有的是机关里同人的一些职务作品。他的老友毕云程也帮忙写些稿子。按职教社润笔,每千字四毛钱,无从向文化界出手组稿。所以,编写工作由韬奋一个人“唱独角戏”。
    他说:“最可笑的是替我自己取了六七个不同笔名,如‘因公’、‘心水’、‘落霞’、‘孤峰’、‘秋月’等名字。把某类的文字‘派’给某个笔名去担任,例如关于传记的由甲笔名专任,关于修养的由乙笔名专任,关于健康的由丙笔名专任,关于讨论的由丁笔名专任,关于小品文的由戊笔名专任,以此类推。简单说来,每个笔名都养成一个特殊的性格。这倒不是我的万能,因为我只能努力于收集合于各个性格的材料,有许多是由各种英文刊物里搜得的。搜求的时候,却须有相当的判断力,要真能切合于读者需要的材料,把材料搜得之后,要用很畅达、简洁而隽永的文笔译述出来。所登出的材料,往往不是整篇有原文可据的译文,只是把各种相关联的材料经过一番消化和组织而造成的。”
    韬奋接编后,开设了编者与读者对话的“读者信箱”专栏,倾听读者的意见和要求,讨论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沟通和交流思想,受到读者欢迎。
    在他精心培育下,用了约一年时间,《生活》周刊的读者一天天多起来,国内外读者来信也一天天多起来,有讨论问题或改进意见的,也有赞助推销刊物的。刊物的发行量上升了,由原来的2800份提高到2万份。韬奋感到“我们的精神是和无数万读者联系着,又好像我们是夹在无数万好友丛中工作着”,“感到为有机会为社会干些有意义的事”而快慰。
    韬奋的时间不够用了,因此他摆脱一切原有的兼职,日夜都做《生活》周刊的事情。
    “大家都没有想到要从这里面取得什么个人的私利,兴趣都在文化事业本身。”
    “《生活》就是在这种‘心血’、‘努力’、‘同情’和‘赞助’所造成的摇篮里长大起来的。”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生活书店史稿》,《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