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百年藏书楼重焕光彩 追寻慈城抱珠楼

http://www.newdu.com 2022-10-14 藏书报 钱文华 参加讨论

    关键词:藏书家
    2022年7月23日,经过17年的考证研讨、修缮打磨,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1954年前为慈溪县城)的晚清藏书楼——抱珠楼终于重启面世,并举办了“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抱珠楼众藏共建启幕仪式”。主办方特地邀请冯骥才先生作为首位藏书共建者,号召天下爱书之人,阅见美好、共添书香。重启后的抱珠楼将以“空”的风貌面世,由众多藏家参与共建共享,使抱珠楼走上由人及书、从空向满、以老传新的新发展路径。
    在文献里寻找“抱珠楼”
    2005年5月12日晚,我铺开一份民国三十六年(1947)的《慈溪县城地图》伏案细察,并在其上逐一标出所有老祠堂的地址与名称。当标到五马桥启承祠时,发现旁有一条不起眼的“抱珠山弄”,而抱珠山弄的东面即是抱珠山,抱珠山南面山脚下就是呈带状分布的冯氏后新屋。脑中念头一闪:抱珠楼肯定离抱珠山不远,围着抱珠山的唯有冯氏后新屋,目前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晚清时的原貌,说不定抱珠楼还留存于此。
    翻阅光绪《慈溪县志》影印本,查找抱珠楼主人冯本怀生平经历,翻找刻印于清道光的《溪上遗闻集录》。冯氏后新屋这片区域,从东到西排列着老大门、中央大门、新大门三座高墙黛瓦的清代豪宅。
    哪一座大院是存世的抱珠楼呢?经过仔细分析,我把目光锁定在靠西边的新大门——始平路6号。原因有三:
    其一,这座建筑相对独立,三进两弄,“日字型”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前中后有三个天井,天井内铺设着巨型条石和红石板,高高的马头墙,精致的木梁雕刻,造型讲究的楼梯,结实坚固的楼板,处处透露出一股儒雅的书卷气息。其二,东边的老大门,中间的中央大门,里面都一直世居着冯氏后裔。如果有抱珠楼在,不至于至今没人提起。而始平路6号的“新大门”内住户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外地来慈的浙江省水文地质大队的职工家属。其三,新大门西依抱珠山弄,北倚抱珠山,东面与中央大门高墙分界,南为始平路,四周地名中有两个与抱珠名称相关。
    慈城冯氏藏书的聚散
    慈城冯氏抱珠楼,又叫抱珠山房,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五马桥北侧始平路口,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为冯骥才高祖的从弟冯本怀所创办。
    抱珠楼的名称来自北面的抱珠山,而抱珠山名称来自护卫东面百米慈溪县衙后面的珠山,也叫县后山。县山,即是慈城地理学上“九龙戏珠”的明珠,而抱珠山以护卫珠山得名。地处小北门的抱珠山高三四十米,为慈城最佳的风水宝地之一。抱珠楼就在抱珠山南麓,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俯视全城。相传抱珠楼主人冯本怀所居住的全部房屋统称抱珠山房,而后进藏书楼叫抱珠楼。
    慈城冯氏启承祠支系,在清道光前后建造过多座藏书楼。因为家族经商致富,为了子孙走科举仕途,便于读书,每家都花钱建藏书楼或书斋。他们起初的目的可能不是聚藏天下珍籍,而只是房主人自己陶冶情操,方便子孙读书。抱珠楼主人冯本怀(1713—1872 ),字酉卿,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中举后,开始抄书、撰书、刻书,与社会文化贤达交往、收集各种善本珍本。
    冯本怀精刻了几部慈溪县地方文献,一举把抱珠楼推向世界,名留青史。抱珠楼主人冯本怀藏书万册以上,也喜欢刻书,究竟刻过多少种图书现难以统计,今只根据相关资料,初步可确定为以下八种:《溪上遗闻集录》八卷,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溪上遗闻别录》二卷,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溪上诗辑》十四卷,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溪上诗辑补编》一卷,刻于咸丰三年(1853);《溪上诗辑续编》上下卷,刻于咸丰三年(1853);《胎产医案》一卷,明同邑王纶著,抱珠楼重刻,年代待考;《明鲁监国诸臣咏》一卷,年代待考;《抱珠山房子诗存》一卷,年代待考。
    同治十一年(1872)冯本怀离世后,藏书起先像天一阁一样子孙共管,因家族内部原因管理逐渐松散,以致最后处于无人监管的常态,盗卖、虫蛀也时有发生。至抗战前的1933年(一说在抗战后),冯本怀的曾孙冯庆瑞先生,决定把抱珠楼已不多的残存藏书、印书刻板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一说浙江图书馆)。
    纵观抱珠楼光绪以来的历史文脉,民国后冯本怀后代人丁不旺,有些后裔迁往外地。1950年原居住在抱珠楼的冯氏后人被全部迁走, 1964年后,抱珠楼又被安排给外地来慈的地质队职工居住,把房屋分隔得面目俱非。
    寻访冯氏后人
    除却查阅史料,请教专家、询问冯氏后裔、寻找抱珠楼的后人,也是查明抱珠楼藏书的去向中的重要工作。
    首先拜访的是年逾九旬、家住五马桥的冯涵才,老先生是冯骥才的堂兄,冯氏一支族的长老。询问抱珠楼是被拆还是被烧,冯涵才先生思路清晰道:“抱珠楼房子不是还在吗,谁说没有了?”他指出房子的位置,竟与我推测的完全一致。他还告诉我抱珠楼主人后代子孙的名字,以及1949年以前的抱珠楼藏书全都捐赠给杭州西泠印社的情况。当时印社雇佣很多挑工,用竹箩一担担把书挑到德星桥,再用船装到省城杭州去。
    我还拜访了“老慈城”,年逾八十的秦师娄先生。他不光是五马桥冯氏的女婿,许多冯氏后裔还是他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说起抱珠楼稀有人知的往事,他小时候看到过“抱珠山房图”,也多次去过抱珠楼,据他所知抱珠楼藏书原都在整座后楼上,他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去时,藏书的后楼都已用木板隔成房间了,值钱的木刻线装书早就没有了,而新式图书倒有一些的。抱珠楼后面沿山的小屋杂物间早年曾被火烧掉,有人误传为抱珠楼被火烧毁。据他回忆和推测:此屋早先的功能应该是柴房或家佣居所,也许一段时间内做过抱珠楼刻书的工场间兼雇佣刻工的住所,后来还堆放过抱珠楼刻书的刻板。
    另外,我同旅居外地的与抱珠楼有关的冯氏后人取得了联系。据说,他们1949年以前一直居住在现为始平路6号的抱珠楼里,小时候就是读着已经不多的藏书长大的。1950年某机关看中并征用了他们的房子,安排他们全家迁往别处,就这样仅存的一点抱珠楼文脉就这样完全隔绝分离了。
    抱珠楼重焕光彩
    2005年10月底,我与《宁波晚报》记者以及慈城收藏家张介人一起去考察抱珠楼。几天后《宁波晚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书香缭绕抱珠楼》一文。2005年11月9日《浙江日报》也在显要位置刊发了醒目的标题《抱珠楼叫板天一阁》,不久新华社把抱珠楼发现的新闻向全国发了通稿。我向在天津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汇报了发现抱珠楼的经过。2007年浙江图书馆在举办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把慈城抱珠楼与宁波天一阁、湖州嘉业堂并提,作为浙江省还存世的14座著名藏书楼(其他13座都为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向与会代表隆重介绍。
    自抱珠楼存世的新闻发布后,宁波市和江北区两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不久江北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2016年“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建成开放,离此百米的抱珠楼修复提上区、镇两级政府的日常议程。由于产权复杂,地方政府多次与产权单位和住户协商沟通,得到大家对保护文物建筑的认同,住户同意搬迁。2018年,在江北区人民政府、慈城镇人民政府和江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的合力推进下,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认可。2021年10月,抱珠楼的修缮和建筑工作完成验收。
    修缮后的抱珠楼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79平方米,共有四幢主体建筑,其中包含两幢原有木构建筑:抱珠楼本体(抱珠山房)、始平路4号冯氏故居(本怀明阁);两幢新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众妙心楼)、恒温恒湿藏书库(浮碧书库),并新修造了一个木构出入口(致知门)和一个木构凉亭(不言亭)。未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与大冯共建一座藏书楼”倡议是抱珠楼重启开馆活动的点睛之笔。冯骥才先生说:“抱珠楼重启,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人民的空间。希望大家不光走进抱珠楼读书,还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放在里面,共同参与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