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丁玲 1904年10月12日,距湖南省安福县城西十五里的黑胡子冲(今湖南省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丁玲在一个清末秀才家里呱呱坠地。山林里的雀儿从此充满了灵性。 见多识广的父亲似乎认定丁玲是一个伟人,将她取名为“蒋伟”。幼小的丁玲得到了慈父母的宠爱。然天有不测风云,丁玲4岁时,父亲便因肺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轻的母亲不得不为偿债而变卖了所有家产,随后又不得不带丁玲寄居在常德舅父家。15岁时,丁玲即参与进步同学主办的平民夜校并承担教员,渐渐知道了天下有好多受苦人还不晓得自 己究竟为什么会受苦,从此开始滋生了救民于水火的迫切愿望。 丁玲曾说,不曾忘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陈启明老师的鼓励,永远记得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李达校长的教诲;在南京,瞿秋白先生给丁玲上了第一堂文学课,让她懂得了什么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文学。 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在叶圣陶、徐调孚先生主编的《小说月刊》上发表了,那是1972年秋天,香山的枫叶红红的,像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那群大雁排着痛苦的“人”形从北方飞来,掠过她的头顶,那些悲惨的情节似乎都是从它们“呢呢”声中得知的。 身为女性,丁玲知道了男人不知晓的秘密,知道了在黑暗的社会里女人所独有的痛苦,这些都记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丁玲要唤起备受折磨的中国妇女勇敢地站起来,争取珍贵的平等与自由。她与胡也频、沈从文三人创办了《红黑》杂志,后又主编了“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长城》和《文艺报》。 1932年,丁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6年11月,丁玲辗转到达党中央临时所在地保安(今陕西志丹县),在军中,她收到了毛泽东主席为她提写的《临江仙》词电文。在党中央举行的欢迎会上,丁玲“讲在南京一段生活就像从远方回到家里的一个孩子,在向父亲母亲那么亲昵地喋喋不休地饶舌”。是年,丁玲提议成立了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 1946年至1948年,丁玲多次参加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久经磨炼的文艺手笔,艺术地再现这场中国农村中空前未有的伟大革命,写出了著名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整部作品就像一幅宏大绚丽的图卷。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过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4年,丁玲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女联合代表大会时当选为大会执委,随后又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出访苏联。 正当丁玲在文学上踏出一片坦途时,人生之路的上空却又出现了阴云。 1955年,丁玲被打成反党集团头目;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在“四人帮”的魔掌下,丁玲这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被“革命”,被批斗,被关进“牛棚”,被投进监狱,在困境中苦熬苦斗,度过22个漫长的春秋。丁玲的笔哽塞了,填满了困惑的泪水。 丁玲很早就读过屈子投江的故事,也很佩服他的凛然大义,但没有效仿他,因为她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没有丝毫动摇。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丁玲75岁的时候,她的冤案得到平反,获得了最珍贵的晚年。丁玲重新握起被夺去的笔,争分夺秒,为人民创造了近百万字的精神财富。直到1986年3月,丁玲带着一身疾病离开。 她像颗萤石,在生活的空间里即使磕碰得焦头烂额,也要为世界发光发热。“幸福在哪儿?”是的,幸福在于奉献,这是丁玲生活的信条,也是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