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近几年国际学术界形成一股“帝国热”,历史上的各种“帝国”都被搬上学术舞台,突然之间成为“显学”。这些讨论最大的特点,是把...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 修改不是对8年抗战的否定,重点强...
摘要: 史学批评是关于史学自身的各种商榷、品评、鉴赏和反思,其对象包括历代史家、史学成果、史学思想、史学技艺、史学流派和史学机制等。从先秦时期关于史学的零星评论到东...
内容提要: 范文澜是第一个以革命史观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建构了革命史学的基本框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缔造了近代史研究的革命...
作者简介: 罗艳春(1977-),男,江西遂川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常建华(1957-),男,河北张家口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
摘要: 梁启超以历史解释、史学致用、社会整体、科际整合以及历史编纂等为基本要素所粗略建构的“新史学”范式,在“五四”以后并未被新历史考证学终结,而是得到继承、拓展和...
内容提要: 仓修良先生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再评价对我们产生了很大启发。以此视角梳理古今学人关于《纲目》评判悬绝的史实,我们会发现在今人的评价中存在着忽视《纲目》...
摘要: 18世纪末以来,康德为历史理性的发展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人们关注到对于历史的认识乃是基于各种前提假设,历史理性作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反思性力量,首先表现为对前提假...
若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别录》《七略》为起点,我国先秦诸子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此后的学者若在先秦诸子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突破,必须首先在研究方法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