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本为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而写的非虚构作品《女殇》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首发。70多年前,日军侵华,一群中国妇女因为国家无力而陷...
公祭死难同胞,我们铭记民族的苦难与屈辱,我们珍视和捍卫和平。不忘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不忘记我们曾经所经历和经受的那一切,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出未来之路。 “我以无以言状...
人物简介: 张宪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主编。著有《中华民国史...
关注社会日常生活,并将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而不是仅仅关心政权的更迭、王朝的替换,这是现代西方史学家的共识。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蒙古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称得...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4日电(记者 孙彬) 14日上午,江苏省暨南京市举行社会各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各界人士认为,13日举行的国家公祭是对...
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遇难者遗像旁的灯亮起又熄灭,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这一场景令许多人驻足沉思。这一设计构思源自:侵...
据新华社南京12月14日电(记者孙彬)14日上午,江苏省暨南京市举行社会各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与会各界人士认为,13日举行的国家公祭是对...
核心观点 要顺利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要在经济上、政治上努力,而且要在精神上、文化上、心灵上下大功夫,要下决心建设一条能够真正贯通各文明将它们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作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认为,此举意义“重大”。 “慎终追远,”周永生认为,以国家公祭形式缅怀死难者,寄...
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1921年党建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