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装备列车炮口径280毫米 一炮炸掉美军半个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6:11:12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说到纳粹巨炮,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800毫米的“多拉”列车炮。其实德国的列车炮不止“多拉”一种,“多拉”只不过是德国列车炮发展到巅峰的一根“独苗”,二战期间,德国产量最大的是K5(E)型280毫米列车炮。 列车炮出现得比自行火炮早几十年。从铁路发明之后,欧洲很多国家就开始把火炮装上列车,变成列车炮(1门大口径)或者装甲列车(若干小口径火炮、机枪外加搭载步兵)。德国一战时就开始使用150毫米和210毫米的列车重炮,不过一战战败之后,协约国要求德国不准装备移动火炮,列车炮自然也全部拆毁或者上缴给英法了。 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视凡尔赛条约如废止,马上开始威力巨大的列车炮设计,主要有210毫米的K12(E)和280毫米的K5(E)。 K5(E)的口径,德国人称作280毫米,但如果按英美的标准,其实是283毫米,为啥呢,因为德国计算火炮口径的时候,是按照炮膛内膛线的阳线内径算直径的,而英美一般按炮膛内阳线的阴线(简单的说膛线在炮管内部,如果横剖的话,是分为凸起部分和熬下去的部分)。K5(E)的炮膛阳线直径是280毫米,而阴线直径是283毫米。因此,K5(E)以及“德意志”级、“沙恩霍斯特”级的主炮,可以说是280毫米,也可以说是283毫米。 K5(E)身管长21.54米,全炮长41.23米,战斗重218吨,用2台12轮铁道车运输。发射255.5千克普通弹时射程为61.2千米。其炮管为层紧结构,因为炮管太长,因此它的内层身管是分节制造的,然后把两段连接起来——结构够复杂的。二战时德国的火炮特点就是复杂,不但K5(E)炮管内层身管是两节式,“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身管也是两节组合的,价格高昂、生产耗工时极多,这也是德国二战期间武器产量怎么也提不上去的原因之一。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有人认为是德国材料加工技术不如英美(英美坦克炮都是1段式,膛压却比德国的坦克炮还高),也有人认为德国人过于追求精度,1段式炮管造是造得出来,但长管子内部可能有无法控制的变形,影响火炮精度。 1936年底,第一辆K5(E)装备德军。1940~1942年发展了重为248千克的火箭增程弹,射程提高到86.9千米。这以后又将炮管的膛线去掉,改为滑膛,口径扩大到310毫米,发射尾翼稳定弹时射程可达151.3千米,超过了著名的“巴黎大炮”的射程。 从1936年到1945年,K5(E)一直在生产,在这9年间,一共生产了28辆载炮列车和25根炮管——刚才已经说过了,脑子一根筋的德国人设计的火炮结构太复杂,克虏伯造炮管就跟羊拉屎似的,几个月才能憋出一根280毫米炮管来,所以是列车等炮管,最后组合起来参战的应该只有25门K5(E)。 1944年的意大利安齐奥战役是K5(E)最著名的一次战斗。在安齐奥地区,德国部署了两门K5(E)火炮,先藏在安齐奥的铁路隧道里躲过了盟军的轰炸,当盟军部队开始大量登陆后,就跑出来,隔着四十公里炮击正在登陆的盟军士兵和装备。200多公斤重的炮弹一发下去,密密麻麻拥挤在滩头的盟军士兵就倒下一大片,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恐慌,于是K5(E)便有了另一个绰号“安齐奥特快”。 K5(E)成为德军战役反击的火力支柱,于是当时所有的德国战斗机和高炮都围绕着保护K5(E)来作战,盟军虽然查到了K5(E)的概略位置,但轰炸机和攻击机死活就是无法摧毁这两门K5(E),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天。不过,盟军最后还是打赢了安齐奥战役。盟军部队花费了巨大的伤亡,突破古斯塔夫防线后方才解除德军对安齐奥的包围,并切断了K5(E)的退路,被缴获的2门后来被送到美国进行测试评估。 除此之外,两门配属于特别列车炮团的K5)还在苏德战争中参加了围困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稍后又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早期行动,但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战果。隆美尔甚至还发明了一种用K5打坦克的方法:用几辆“虎”式坦克将盟军的坦克引入预先设置好的地点,然后用K5对该地进行精准的覆盖。无论是苏制的T-34还是美式的谢尔曼m4坦克都无法抵挡K5正面一击,甚至炮弹落在坦克周围几米,爆炸的气浪也可能将坦克掀翻或使其严重受损。 同其他的列车炮的命运一样,K5(E)不是被敌军摧毁就是被自己人摧毁。 大炮厚甲,大炮巨舰主义已经被新生力量所淘汰。今天,现存的K5(E)有两辆,一辆在法国大西洋墙博物馆,另一辆在美国阿伯丁供游人参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