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堡元帅简介:纳粹德国唯一的战争部长【图】(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8:11: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代文人最得意的两大乐事。然而,“金榜题名时” 远非“洞房花烛夜”来得容易和轻松。古代文人要想金榜题名,就必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因此,科举就成为古代大多数文人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途径。 其实说到底,科举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更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由此正式诞生。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然而,由于“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诱惑,“学而优则仕”仿佛让无数的士子文人看到了面前铺设了一条金灿灿的达官显贵之路,甚至也有贫寒子弟,历经十年寒窗之苦,最后一张考卷定终身,换得光宗耀祖一步登天的锦绣前程。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然,这世界又是趋利若鹜的世界,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何况一本万利的读书做官之道呢!这种官吏选拔制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着这样那样的漏洞。特别到了唐朝以后,科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考生和考生的家长便总结出三大旷世作弊绝招,以应付科举考试,从而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大唐王朝的紫袍乌纱、金堂玉马、风光无限、前程似锦的官场。这三大作弊绝招便是贿买考官、夹带经文和请人代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