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考古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夏商周考古
http://www.newdu.com 2025/01/22 10:01:16 《文物春秋》2019年第6期 洪猛 参加讨论
70年来,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要田野考古发现接连不断,填补了一个个学术和区域历史空白,出土的丰富遗存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奠定了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的国内外地位。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性质、谱系结构等研究不断深入,运用自身学科方法逐步建立起了区域内夏商周时期历史文化演进格局,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对本地“三代古史”的认知程度。 本文主要针对河北地区夏商西周阶段考古而言。由于目前尚难以从考古上确定夏代开始的标志性遗存,文中所涉年代大致起自二里头文化一期或略早,上限可能只相当于夏代中期前后,还由于考古学文化的延续性等问题,一些遗存属于西周晚期还是春秋早期较难区分。因此,本文当主要涵盖了河北区域内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春秋早期的内容。 一、田野考古历程 根据不同时期工作情况、基本收获及科研究重点,河北夏商周时期田野考古工作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50—1967 年,初始发展阶段。本阶段河北不同地区田野工作都有一定进展,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冀南地区田野考古成绩最大,获得了邢台曹演庄、南大郭、贾 村、东先贤、尹郭、西关外,内丘南三歧,沙河青介村,邯郸涧沟、龟台,磁县界段营、下潘汪、上潘汪、英烈村,武安赵窑、午汲古城等一大批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商时期遗址的重要资料,已可建构起本地夏至东周时期文化演进的基本框架。冀中、冀东北地区也有较多收获,发掘或调查了石家庄市庄、藁城台西、灵寿北宅、唐县南伏城、易县东沈村、大厂大坨头、唐山大城山及小官庄、卢龙双望、青龙抄道沟、平泉东南沟等重要遗址。冀西北地区调查了蔚县庄窠等地点。现在看当时已发现了区域内夏商周时期多种考古学文化,但材料相对零散。总体而言,本阶段积累起较多夏商周时期资料,受限于认识条件,当时还未能将一些新的文化及时辨识出来,有关遗存年代判断也较为粗疏或失当,但这一阶段的工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冀南地区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开创了河北田野考古先河,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2—1990 年,拓展发展阶段。本阶段河北考古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各地普遍开展的田野调查都发现了为数不少的遗址,使得对区域内夏商周时期遗存的了解程度大为深入。上一阶段田野考古较为薄弱的冀中、冀东北、冀西北等地皆有扎实有效的重点工作,各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发展总体呈现均衡之势。磁县下七垣,永年何庄,藁城台西,唐县北伏城,满城要庄,容城上坡、白龙,安新辛庄克,易县北福地、下岳各庄,涞水庞家河、富 位、渐村,任丘哑叭庄,唐山古冶,滦南东庄店、东八户,卢龙东闬各庄,滦平后台子,蔚县三关、庄窠、前堡,宣化李大人庄、小白阳等重要遗址的发掘,获得了一大批科学资料。元氏西张村,藁城前西关,正定新城铺、西木佛,沧县倪杨屯,迁安小山东庄等地点的调查也收获颇丰。蔚县考古、滹沱河考古、拒马河考古、保北考古等一系列专题性田野工作,不仅使得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取得丰硕成果,所使用的区域系统考古模式还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总体看,这一阶段田野考古收获很大,在工作拓展的同时已为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的科学发展形成了扎实基础。 1991—2004 年,深化发展阶段。本阶段河北各种大中型建设项目迅速增加,考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田野考古发展积极从基本建设项目中寻找课题,以课题带动学科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带有很强的科研性。像邢台地区连续开展的南小汪、葛家庄等遗址的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同时,“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置“祖乙迁邢之邢墟调查试掘”专题项目,大力推进了东先贤遗址及周边区域的田野考古。包括曹演庄、内丘小驿头、隆尧双碑等遗址工作,此时商周邢墟考古呈深入发展态势。邯郸地区的永年榆林,峰峰矿区北羊台、义 西,涉县寨上、台村,磁县河北村等,冀中地区的正定曹村,藁城台西,定州北庄子、尧方头,蠡县褚岗,定兴东江村,文安小王东等,冀东北地区的滦州后迁义、迁安万军山、平泉半截沟等,冀西北地区的怀来官庄、蔚县水北等遗址的田野考古也有重要突破,对解决关键课题有着积极意义。本阶段河北夏商周时期田野考古在深化中前进。不过总体看,相对于邢墟考古,其他地区工作力度有明显差距。 2005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本阶段伴随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河北考古更加广泛地体现出学术研究与基本建设融合性发展的特点。冀中南广大区域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夏商周时期遗存,并对较多重要遗址作了科学发掘。具代表性的地点有:磁县南城、槐树屯,邯郸薛庄,永年榆林,武安崔炉,临城补要、古鲁营,沙河马庄,内丘南中冯,柏乡赵村,赞皇南马,鹿泉北胡庄,正定新城铺北,新乐何家庄,定州南车寄,唐县北放水、南放水,徐水北北里,易县七里庄,涿州北高官庄,肃宁后白寺等,获得了大量极富价值的资料,其中以先商期遗存最令人瞩目。冀东北重要发掘地点有唐山施家营、卢龙蔡家坟、承德双峰寺、滦平西山等。有关工作大大推动了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促使河北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有了较快发展。近些年实施的满城要庄、容城晾马台等主动性发掘项目取得明显收获。期间进行的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调查项目也发现数量众多的夏商周时期遗存。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田野考古快速发展,工作密度是空前的。随着相关资料的整理发表,将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内外的夏商周考古相关研究。 二、考古学文化述要 长期以来,学界对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期,文化区、系、类型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不断有一些总括性认识,近些年更是出现了若干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使目前对河北尤其是冀中南区域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格局的认识已比较清晰。 (一)考古学文化面貌 河北夏商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二者在拒马河流域附近形成一定的交错地带。 南区主要有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下岳各庄类型、早商文化、晚商文化、西周文化。 漳河类型占据了北起滹沱河流域的冀中南广大区域,遗址数量众多,重要地点有涧沟、龟台、下七垣、赵窑、界段营、下潘汪、南 城、葛家庄、补要、北胡庄等。年代基本与二里头文化相始终。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素面陶占较大比例,绳纹是主要纹饰,一般较细密,楔形点纹及花边口沿装饰很有特色。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器壁较薄。器形以卷沿尖足鬲、罐形鼎、深腹甗、侈口卷沿罐、碗形豆、高圈足豆、小口瓮、蛋形瓮等为代表。该类型对太行山西麓龙山时代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继承性明显,并吸收有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白燕文化等因素,对周邻文化如下岳各庄类型等产生影响。在夏代诸考古学文化中,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在文化内涵、地域分布等方面与早商文化甚为接近,目前将其视为先商文化几无异议。 下岳各庄类型主要分布于北起易水、南逾唐河的冀中偏北地区,遗址数量要少于漳河类型,重要地点有下岳各庄、北放水、淑闾、北北里、上坡、辛庄克、白龙、尧方头等。年代亦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相当,下限或至早商早段。陶器有夹砂灰陶、夹云母黑皮红陶、灰 陶、夹蚌红陶、泥质灰陶等,纹饰有各种粗细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以细绳纹居多。代表性器形有束颈鼓腹鬲、侈口甗、圈足瓮、盆形鼎、小口鼓腹罐、敞口鼓腹盆、小口瓮、浅盘豆等。陶器群含有漳河类型、岳石文化、大坨头文化、白燕文化等因素,青铜器显示出与北方文化的较多交往。长期以来,该类型被视为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的分支。也有研究认为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可能是有易氏创造的。从代表性陶鬲谱系看,似还是归为先商系统的一部分更为合适。 早商文化约当二里岗下层早段至殷墟一期。从目前发现看,其在河北的分布有一个过程,二里岗下层阶段还基本限于今邯、邢一带,至二里岗上层阶段大幅北进,不仅占领了滹沱河流域,拒马河流域也见有典型遗存,甚至更北的永定河流域都有文化(变体)分布。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以滹沱河一带为核心区形成了早商文化的新类型台西类型。此时冀南地区依然是早商文化核心类型二里岗类型所在。统观曹演庄、下七垣、葛 庄、东先贤、台西、倪杨屯、富位等地点早商化遗存,面貌较为复杂,主体因素有绳纹高锥足鬲、大口尊、豆、绳纹盆等陶器,以及鼎、斝、 爵、觚等铜器。另有岳石文化、晋地同期文化、北方文化等因素。东先贤等晚于白家庄期、早于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祖乙迁邢”“邢台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晚商文化约当殷墟二期至殷墟四期,代表性地点有下七垣、赵窑、东先贤、曹演庄、古鲁营、新城铺、北庄子、哑叭庄、上坡等,可见其在太行山东麓的分布北线约在唐河流域一带邻近。陶器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灰陶一般颜色较浅。普遍饰绳纹,夹砂陶多粗绳纹,泥质陶多中绳纹。常见器类有鬲、甗、 甑、豆、簋、罐、盆、尊、盂、罍、瓮等,代表性器形有折沿方唇鬲、侈口圈足簋、圈足豆、侈口斜腹盆等。主要青铜器有鼎、爵、觚、斝、戈、镞等。器物群总体面貌与殷墟同类器基本相同,有一些因素反映了与北方文化等的交流。不同地区晚商文化也存在一些地方特点,如北庄子所出大侈口宽沿的折肩罐、簋基本不见于殷墟,诸如此类,或许说明冀中一带可独立出晚商文化一个地方类型。从出土铭文材料等看,冀中南晚商文化区域内当分布着若干商北方族氏。西周文化广布于太行山东麓,重要地点有龟台、榆林、葛家庄、南小汪、古鲁营、西张村、南放水、要庄等。这些遗址总体面貌有较强的共性,陶器多见联裆鬲、瘪裆鬲、仿铜鬲、折肩罐、粗柄豆等,反映了与以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的一致性。分裆袋足鬲、三角划纹簋等也较为常见,体现了浓郁商文化因素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行山东麓西周文化的特性。不同地区西周遗存有较强的地域性,如葛庄、南小汪等的高斜领鬲就很有特色。因此,冀中南地区的西周文化也正像有研究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系统概念,从考古学文化角度实际上是可以划分出多个文化类型来的。而考古学上燕文化、邢文化等概念的提出,说明政治地理格局是影响本地西周乃至整个周代不同文化类型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区可分为三个小区:冀北山地区、燕山南麓区、蔚阳盆地区。 冀北山地区主要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李大人庄类型、小白阳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一支发达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整体年代约当夏至早商时期。目前辽西山地区已发现非常丰富的该文化遗存。从调查数据看,该文化在大马群山以东的冀北山地也有广泛分布,但做过考古发掘的遗址很少,仅有半截沟、双峰寺等少数地点。半截沟发现有自然石块垒砌的石墙、石砌圆圈建筑、地上式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址、东西向竖穴土坑墓等,出土陶器以灰陶为主,有夹砂和泥质之分,纹饰以绳纹、绳纹加划纹为多。器类有尊形鬲、甗、尊、盆、罐、瓮、罐形鼎、豆、钵、三足盘等。双峰寺陶器残片有敞口圆唇鬲、泥条附加堆纹甗腰、卷沿鼓腹罐、饰小圆饼和齿状附加堆纹瓮、弦断绳纹盆等。受考古资料限制,目前对冀北山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了解还相对有限。 李大人庄类型是指以宣化李大人庄灰坑和墓葬资料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同类型地点还有贾家营、西望山、白庙等。目前看该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洋河下游,年代不出夏晚期至早商时期。陶器群有饰花边或无花边的肥袋足鬲、斜腹平底碗、折腹尊、折肩罐、小口罐、圈足簋、有腰隔甗、三足蛋形瓮等。文化内涵比较复杂,有来自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白燕文化等因素。该类型对探索朱开沟文化因素的东传、燕山一带夏商之际文化格局的变迁等颇有意义。目前有关发现比较少,更为深入的认识还有待更多资料的充实。 小白阳类型是指以宣化小白阳灰坑资料为代表的一类遗存。陶器群有花边口鸡冠耳直领高锥足鼓腹鬲、侈口双鋬鬲、直口鼓腹罐、侈口曲腹罐、矮圈足座豆等。出土标识性陶鬲的地点还有平泉凤凰岭。考虑到时空范围、文化内涵及排他性等因素,我们曾将抄道沟窖藏铜器及邻近发现的一些相关铜器遗存归入该类型。如是,小白阳类型实际上代表了目前发现的冀北山地晚商至周初的文化面貌,除陶器外,铜器有羊首曲身短剑、銎内啄戈、管銎战斧、羊首刀、铃首刀、凸环首刀等。该遗存内容颇丰但属性单纯,是同时期燕山南北地区北方色彩最为纯正的文化。所属人群很可能系当时不断与商人发生战争的北方族群,或与甲骨卜辞中的方方、土方等有关。 夏家店上层文化是约当西周至春秋中期一支发达的北方青铜文化。除内蒙古东南部外,冀北山地也是该文化重要分布区。代表性地点有双峰寺、东南沟、后台子、营房、城根营、东沟道下、西南沟等。所见材料较为零散,总体看,陶器多夹砂红褐陶,流行鋬耳和叠唇风格。主要器形有双鋬高尖足筒腹鬲、双环耳鬲、双鋬敞口盆、直领鼓腹罐、喇叭口矮座豆等。铜器有平首剑、銎柄剑、铃首剑、齿柄刀、圆形饰、动物形饰等。流行石构墓葬。冀北山地夏家店上层文化特征鲜明,大概从不晚于西周中期延续至春秋中期,与周邻文化有密切交互作用,对燕国的发展和玉皇庙文化的兴起等影响很大,一般认为该文化与山戎部族相关。 燕山南麓区主要有大坨头文化、围坊三期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 大坨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海河平原北部,在潮白河和蓟运河流域、拒马河上游、滦河中下游、官厅水库周围都有一些发现,主要遗址有大坨头、庆功台、渐村、庞家河、松林店、古 冶、大城山、后迁义、东庄店、官庄等,年代约当夏至早商时期。代表性陶器有鼓腹鬲、大斜腹鬲、折肩鬲、有腰隔甗、鼓肩深腹罐、小口折肩罐、大口折肩瓮、敛口钵、碗等,文化构成比较复杂,除源自本地龙山时期的因素外,还吸收有大量夏家店下层文化、下岳各庄类型、朱开沟文化、早商文化等因素。各小区文化差异明显,可分为多个地方类型。该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受夏家店下层文化影响很大,长期被视为后者一个分支。关于其族 属,有研究将其与燕亳、有易氏等相关联。 围坊三期文化分布范围可能较大坨头文化还要大一些,唐河流域曾发现该文化典型陶器,但由于唐河与南拒马河之间相关发现缺乏,关于该文化的西南边界还不清晰。有关遗址集中于北拒马河、蓟运河、滦河中下游一带,重要地点有渐村、北封、北福地、七里庄、西三里、小山东庄、蔡家坟、后迁义等,年代相当于晚商前后。该文化在永定河西、东两侧差异明显。前者陶胎多数夹云母,多见颈部饰花边的陶鬲,商文化因素明显,后者少见夹云母,多见凹沿鬲和敛口钵,商文化因素少见。该文化明显继承大坨头文化,也受到朱开沟文化、商文化等广泛影响。文献中时现的又、北、孤竹等族群(方国)很可能与本文化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整个文化则或是一个庞大的包括许多具有亲缘关系、文化习俗相近的方国、部落在内的族系集团的考古学文化集合体。 张家园上层文化分布大致与围坊三期文化相当,主要遗址有古冶、炭山、北封、燕下都、七里庄等,年代约从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陶器多夹细砂灰陶和灰褐陶,陶胎中常见夹杂云母,纹饰多绳纹、附加堆纹,以僵直的交错绳纹特点最为突出,流行叠唇带状花边作风。器形以器身高大的叠唇筒腹鬲最具本文化特征,鼓腹鬲、深腹甗、大口深腹盆、小口鼓腹罐、大口碗等也较具特点。文化内容明显可看到围坊三期文化的影响,也有较普遍的商文化、西周文化等因素。永定河西、东的遗存差异较为突出。所属人群亦可能是众多具有某种关联的北方族系集团,如有研究认为西周蓟县、玉田一带属无终,或与该文化有关。目前关于该文化与围坊三期文化、西周燕文化等关系的认识还存在较多分歧。 桑干河流域的蔚阳盆地代表性遗存是庄窠类型。 庄窠类型即习称的壶流河类型,是以“蔚县夏商时期考古主要收获第一至三阶段内容”为代表的一类遗存,重要地点有庄窠、前堡、四十里坡、三关、龙凤坡、泥泉堡等,主要分布于桑干河中下游河谷地带,年代约当夏至早商早段。陶器以灰陶为大宗,代表性器形有大斜腹鬲、鼓腹鬲、筒腹鬲、甗、大平底罐、盂、三足瓮、敛口钵、尊等。文化因素构成比较复杂,有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白燕文化、下岳各庄类型等因素,其中前两种文化因素影响最为深入。庄窠类型发展脉络清晰,但第三段与第一、二段之间的差异值得注意,甚至被认为代表了另一种考古学文化。 以上是目前所了解的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概貌。需要指出的是,还有若干属性不清的材料。如,燕山地带的小河南西周窖藏青铜器,从文化内涵看不属于同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也不宜简单归入张家园上层文化,属性难辨。早年在承德、青龙等地发现一些周代东北系青铜曲刃短剑,背景信息不详,目前很难确定其归属。近年在肃宁后白寺发现的夏时期遗存,地域分布与文化特征都颇有特点,究竟属于哪种文化也需要深入辨析。凡此种种,说明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本来面貌要更为复杂。 (二)考古学文化格局 以上述考古学文化内容为前提,目前对河北夏商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基本认识,暂可集中概括为“两个系统、三大序列、复杂演进”。 1.两个系统 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遗存基本可分为中原青铜文化和北方青铜文化两个系统。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包括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下岳各庄类型、早商文化、晚商文化、西周文化等。北方青铜文化系统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李大人庄类型、大坨头文化、庄窠类型、小白阳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围坊三期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等。从各文化遗存分布看,前述两区划分实际上对应了两大青铜文化系统,从与族群的对应看,当分别为以商周人群为主的部族与以戎狄人群为主的部族所主导。 如果将前述南、北区分别作为文化区的指代,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条恒定的边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界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消长。由上文内容粗略观察,夏时期二者界线大致在拒马河流域,早商文化中期曾挺进到桑干河一带,晚商文化北界约在唐河流域,西周初年因燕国的分封,中原系统文化在拒马河流域有了强力据点,但至西周晚期,燕文化或还没有将原张家园上层文化分布区完全占据,此时其北部主要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所控制。整个夏商西周时期河北地区两大系统文化基本呈南北对峙状态。 2.三大序列 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不仅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还可以分为若干小区。目前看,以冀中南、冀北山地、燕山南麓三区的主体文化序列最为完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河北这一时期文化演进的基本框架。 冀中南区:先商文化→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周文化 冀北山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小白阳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 燕山南麓区:大坨头文化→围坊三期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 三区文化演进速率、模式有很大不同。冀中南区总体可分为夏、早商、晚商、西周四个文化阶段。冀北山地、燕山南麓则只能分别辨识出三个文化阶段,且夏家店上层文化可延续至春秋中期。相对于中原文化,本地北方青铜文化总体演进速率较慢,一些阶段性变化背后还有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总的看来,北方青铜文化发展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冀中南区从先商文化到晚商文化,一脉相承,构成商系文化的完整历程,显然是以承继式为主导的演进模式。这里的西周文化一般都具有浓郁的商文化因素,表现出对商文化较强的承继性。但随着一个个周文化系统的地方文化的形成,又逐渐实现了对商文化的替代。因此,冀中南区文化演进体现了先以承继式为主导后以替代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对于燕山南麓区的北方文化,已有研究认为从大坨头文化到张家园上层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的演进进程,尤其是在永定河以西地区主体文化因素具有十分清楚的承继关系。这可能是本区文化演进的一种情形。冀北山地区材料零散,透过“夏家店下层文化→小白阳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这一序列总结文化进程尚有相当的局限性。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初步考察,其演进很可能是以更替性为主。这一路径与辽西地区北方青铜文化间断性、人群不断变更的演进模式基本相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此时这一区域本就属于辽西文化区的延伸部分。 3.复杂演进 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具有复杂性的突出特点。至少有如下体现: 文化类型数量众多。文中所论及就有十几种,并尚有不少难辨属性的遗存。其实,若从考古学文化角度严格细分,仅区域内西周文化就还可以分出燕文化、邢文化等多种。大量文化类型(遗存)形成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 文化结构多元复杂。文中所涉诸文化遗存,除一些因材料发现甚少尚难较全面理解其文化内容者外,几乎所有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化(类型),都包含多种来源的文化因素,以此为基点形成的重重文化网络更是十分复杂。 文化小区特点多样。若干相对独立的文化小区是形成整体文化格局的基本单元,河北夏商周时期各文化小区不仅包含独特的文化内容,而且小区规模大小不一,延续时间长短有别,文化联系迥然不同,演进路径各有特点。 文化系统交错分布。中原、北方两大青铜文化系统南北对峙是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最为醒目的现象之一,但如上文所示,二者之间并没有稳定边界,基本界标都有鲜明时代性,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地域内不断摆动。 文化人群分支众多。河北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或历史演进,涉及到了许许多多来源各异、族属不同、文化差异明显的人群。文化面貌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有关的人们共同体数量众多,关系复杂。 以上内容是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形成复杂局面的原因。除此之外,河北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周边多种不同文化分布以及当时有关国家或部族的社会发展等亦应该是重要动因。 三、有关工作展望 上文首先回顾了田野考古历程,进而在考古发现和以往研究基础上,简要梳理了有关考古学文化内容,对河北夏商周时期考古这两个方面的收获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作略作展望,以促使本领域得到更快发展。 (一)加大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力度,尽快发表考古资料。近年来,已有针对性措施推进积压材料的整理工作,接下来要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尽快发表尚未报道的考古资料,将田野考古成果早日奉献给学界。 (二)加强田野考古工作的科技化,增强考古资料的信息化水平。尽可能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和方法,全面收集各种考古信息,使单位遗存呈现最大的价值。以全面探究古代社会为目标不断推动本地夏商周时期田野考古走向深入。 (三)加强学术理念和课题意识,集中力量推动一些重要学术课题研究。河北地区在探索先商文化、商代北土、太行山东麓西周封国、长城地带东段青铜时代考古等方面都有一些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力争重要课题实现较大突破。 (四)注重时空的关联性,从更大格局中考虑河北夏商周考古发展问题。本领域很多问题既与新石器时代考古、东周秦汉考古等有重要联系,也与邻近省份考古尤其是夏商周时期考古发展密切相关,力争在关联课题中促进深化发展。 (五)强化学术合作理念,积极从不同形式的合作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联合不同的省内外学术团体进行跨地区研究、跨学科研究、重大专题研究等等,取长补短,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本省人才培养。 (六)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促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勇做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促使有关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各界。 (注释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