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民族政策系统视域下中苏民族政策的比较与反思(2)


    三、中国民族政策系统的优化
    中国民族政策系统的优势是民族工作取得诸多成绩的重要保障,苏联民族政策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存在的问题是其不能妥善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使中国民族政策系统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优化政策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具有必要性。
    (一)民族政策主体的优化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过程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民族政策主体维度的主要优势,政策主体各个部分的有效配合是保持这种优势的重要条件。民族政策主体贯彻政策过程始终,不仅包括政策的直接或间接制定者,也包括参与者、执行者、评估者与监控者。民族政策主体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密切联系的,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完成政策任务。
    第一,加强民族政策主体各个部分的功能整合。民族政策主体包括诸多部分,只有实现功能整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这就要求各个部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与原则,整合力量,从而最大化实现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个部分应该相互协调统一,致力于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民族问题这个大目标。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民族问题是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社会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民族政策也随着社会发展的目标走向等发生变化,民族政策主体只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这就要求民族政策主体在制定民族政策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观察不断变化着的民族问题并在诸多解决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二)民族政策客体的优化
    民族地区群众、少数民族群众等民族政策客体对于民族政策的接受程度高低是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民族政策客体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政策主体的主动认识。因此,民族政策客体的优化首先需要民族政策主体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是中国民族政策客体维度的重要优势,是各族人民自觉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对各族群众的凝聚力。
    第一,加深对民族政策客体的了解。民族政策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离开了对民族政策客体的把握,主体的存在将没有意义。民族政策客体是民族政策发挥作用的对象,是民族政策制定的直接依据。为了使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民族政策主体对民族问题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民族地区群众特点等实际情况要有准确地把握和全面地研究。
    第二,注重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政治动员方面有重要优势,能有效地把人们从精神层面凝聚在一起,其中最为重要的纽带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最深层次的共同心理认同。对各民族创造的不同形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
    (三)民族政策环境的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序发展是民族政策环境维度的重要优势,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繁荣与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民族政策的国际环境而言,局势十分紧张。近年来,民族分离运动作为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中极具破坏力的一种现象,给主权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营造稳定政策环境的重要举措。
    第一,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在思想上,要多方位提高各族人民的政治素养。对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一立四个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使各族人民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有更高的政治站位。
    在制度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常态化。要及时以法律为准绳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予以打击,从而能为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的效果与营造和谐的民族政策环境做保障。
    第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化。在学校范围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面向民族地区学校,也应面向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具体落实过程要根据学校实际,遵从循序渐进原则。对于普通高校,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这方面课程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建立学校间的学习合作互助机制。
    在家庭范围内,家长要为孩子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榜样示范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充分重视并落实好“进家庭”的环节,以社区或村小组为单位,逐层逐户宣传。
    在社会范围内,要通过多种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以及破坏民族团结的危害性传递给社会各界,使社会成员自觉充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受教育客体并以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团结。
    四、结语
    中国与苏联的民族工作成效有着显著不同。中国现行的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与苏联解体之时的民族关系形成了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70年的民族工作成就有目共睹,民族政策系统中的优势是该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也是民族政策在今后发展中应继续保持的。然而,中国的民族政策也存在潜在的调整空间,如何使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研究民族政策的更深远意义所在。因此,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也要从苏联的民族政策中吸取教训。
    在苏联,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些领导人对民族问题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国内民族问题审视时普遍持有乐观态度,没有充分意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苏联民族问题主要呈相对隐性状态,没有严重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而一旦民族问题爆发出来并被领导人深刻认识时,情况往往严重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这种结果也与民族政策缺乏相对完善的政策监督、评估机制有关。因此,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民族政策运行过程的问题、评估其效果十分必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中国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妥善处理好各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才能做到“家和万事兴”。56个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共同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