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一战:盟军中死去战士尸体曾堆到6英尺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23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话题开始于战场外 昨日的世界烟消云散 那是一个信仰和规则都在瓦解的时代。在文学艺术的爆炸之后,混乱失控的政局和时局降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超过7000万人的生命。 1995年的电影《卡琳顿》讲的是英国文艺圈的情事,长得很帅气的才女画家卡琳顿自从1915年被引入布鲁姆斯伯里小圈子后,她和作家利顿·斯特里奇一波三折的关系以及以女画家为原点发散出去的交错感情线纠结了十五六年。这群文人在萨塞克斯的村子里“你爱我我爱你”地死去活来时,对岸西线战事正紧,“战争”是书房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因为不时会有爱着的人应招入伍,或者从前线回来的人新加入恋爱相遇的成人追逐。文艺圈的情场仿佛是比炮火前线更惨烈的战场,有关战争和战场的话题成了情欲的催化剂。 听上去仿佛太轻浮了。还有更轻浮的,有次布鲁姆斯伯里的常规聚会,卡琳顿和斯特里奇突然离场去了卧室,然后弗吉尼亚·伍尔芙兴奋地趴到钥匙孔上看那两人是不是去滚床单。那时候,法国战场正在僵持阶段,而硝烟完全没有侵入他们的书房和闺房。 要到若干年后,二战逼近并正式爆发后,伍尔芙流露出自1914年以来从未停止过的对战争和对整个世界的恐惧。1941年,她和丈夫莱昂纳德在家里备好氰化物胶囊,他们想着如果德军打过海峡就服毒自杀。德国人没有来,而伍尔芙跳湖自杀。第二年头上,茨威格在巴西服毒自杀,他在遗书里写:“愿我的朋友经过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伍尔芙和茨威格都不是战争作家或伤痕文学作家,他们在生命走向终点时流露了对战后以来、尤其第二次陷入战争的世界的恐惧,对他们而言,世界在1914年被彻底地摧毁,之后秩序再也没有恢复。 英剧《唐顿庄园》 英剧《唐顿庄园》第一季的结尾,庄园老爷沉痛地宣布“战争爆发了。”那是一个分水岭的时刻,旧世界的帷幕在1914年轰然落幕。面对“战争为何爆发”这个问题,一战成了一场因为偶然的暗杀事件爆发的,没有明确敌人和明确方向的战争。当时的英皇、德皇和俄国沙皇,甚至是有血缘关系的表兄弟。四年战争的结果,哈布斯堡王朝、奥斯曼王朝、德意志帝国和沙皇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谢幕,阶层的挡板被抽掉,一切坚固的东西在烟消云散,更彻底的革命风暴还在后头。斐迪南大公死在萨拉热窝,触发灾难的开关,但在1914年的炮声响起之前,秩序瓦解的乱局早已现出眉目—— 机器朋克的时代到来,发达工业改变的不仅是生产力,机械的介入把生活节奏以至人的肉身都变成轰隆运转的机械;女人的角色发生变化,她们剪掉头发穿起长裤,女人和男人的力量对比在颠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马布斯博士》、《大都会》和《柏林:伟大城市交响曲》这些完成于战争期间和1920年代早期的德国电影,战争并没有正面露面,但表现主义的美学里渗透着对秩序溃败的恐惧,几十年后,电影文化学者克拉考尔在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里总结了“卡里加里”的子民注定将拥护纳粹,他们以为重拾仪式和秩序,然而现实是新一轮的噩梦。 1914年战争尚未爆发时,乔伊斯发表了短篇小说《死者》,时过境迁后重读那个惊心动魄的结尾,自洪荒天际飘落的雪花覆盖的,是一个死去的世界,像一场事先张扬的哀悼。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于巴黎,古典乐的规矩完全地乱了。1912年,卡夫卡完成了《变形记》,格里高利变成甲虫后醒来的一刻,改变已经发生,再也回不到“正常”的秩序里。同一年,已经功成名就的毕加索转向立体主义的绘画实验,阿波利奈尔的《画诗集》给文坛丢进一颗炸弹。那是一个信仰和规则都在瓦解的时代,在文学艺术的爆炸之后,混乱失控的政局和时局降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超过7000万人的生命。 1937年,距离二战的爆发还有两年,法国导演雷诺阿拍出了至今被视作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一战的电影《大幻影》,一群来自法德对立两国但同样出身于贵族阶层的上层军官,文雅,好客,磊落,他们徒劳地以为能用骑士精神恢复秩序和尊严,在阶级的认同感中,民族国家的对立阵营不值一提。雷诺阿是一个内心柔软善良也极度清醒的人,出身上流世家的他来自“昨日的世界”,他在乡愁里保留着间离的反讽,《大幻影》是个绝妙的片名,在电影里,“旧秩序”是个幻影,试图用“旧办法”回到“旧秩序”中,是幻上加幻。可是比导演小心翼翼的反讽更讽刺的是,《大幻影》在首映时被文化怀旧者当作对旧时代的招魂,遗老遗少们要等到两年后更惨烈的战争来临,才会痛彻地领悟到,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