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 歼-10是第三代单发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在此之前除了引进的苏-27,中国装备的都是第二代战斗机。80年代初,领导层提出了新型歼击机的研制要求,刚开始基本上确定的是沈飞的基于歼-13的改进方案,后来成飞的歼-10方案脱颖而出,并于1986年正式上马,代号“10号”工程。在研制的过程中,中国空军接触到了苏联的苏-27,对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有了深刻印象,要求引进苏-27并中止歼-10的研发,使得歼-10项目差点下马。在军队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歼-10才得以继续研制。1997年6月2日原型机完成建造,1998年3月23日成功首飞,2004年4月13日正式定型。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自主研制国际先进战斗机的行列,同时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档次,并且为歼-20的研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技术及人才基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歼-7和歼-8系列战斗机陆续开始研制装备时,空军自知这些国产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满足新世纪的国防要求,因此力图发展一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先进战斗机。 歼-9是中国航空工业界为这一目标发起的第一次尝试。歼-9具有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突破性设计方案,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接近世界第四代战斗机的水平的。该型号由国内601所研制,后转由611所负责,大致上与瑞典的Saab-37雷式战斗机有些类似。 但是该型号的指标设置得过高,脱离国内科研生产实力的实际水平。特别是配套的扇-6发动机经过20多年的艰难曲折的研制道路,花费了1亿多元的研制费。虽然已于1982年通过地面台架24小时的飞行前合格试验,终因研制周期拖得太长,技术性能指标显得落后,飞机型号下马失去使用对象,而形成“停止投资,总结经验”的历史结局。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上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国力增强,并且重获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的渠道,我国于80年代具备了研制新歼击机的动机、底气和能力。西方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给予中国大量技术援助,其中有传闻以色列将自己的的IAI Lavi 狮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提供给我国。在之前对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工作基础上,辅以外国技术的帮助,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挑起重担,发起了对第四代战斗机的冲击——研制歼-10战斗机。 歼-10战斗机偏重于空中优势格斗,对地攻击能力显得不足。于是在歼-10的基础上,成飞又研制出歼-10B型战斗机,突出综合任务能力。歼-10B采用DSI进气道、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非常先进的性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