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文萃】随葬陶器形制所见西周时期关中社会的多样性


    陕西关中地区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的王幾地区,不仅有丰镐和周原这样的大型聚落,还有若干采邑、军事据点等性质的中小型聚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区域社会。进入西周时期以后,随着出土文字资料和文献记载的吻合度逐渐提高,学界多用“西周文化”来统称这一时期广大地域范围内的考古学遗存,对陶器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陶器的历时性变化上,但如果我们将这一问题放到区域社会的视角中观察,就会发现其内部差异也是值得讨论的。将差异性和多样性从共性的大背景之下剥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西周时期的关中社会。每一件陶器都有它的生命史。从泥料的选择、成形到烧制成器,再到使用和最终的埋藏,都可以体现出其背后制作和使用它的人类社会。
    陶器的标准化和多样性的分析是手工业生产研究中常用的概念。区域多样性与手工业生产密不可分,是标准化程度的宏观体现。陶器的标准化程度和多样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赖斯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资源、技术、形状以及装饰或风格。每一件或一组简单的陶器,都承载着其所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技术、社会管理、社会风尚甚或族群、等级、性别、身份等多种多样的因素。陶器本身是集多种特征为一身的综合体,两件陶器的差异可能表现在相当多的方面。而这些极其复杂的特征,是有限的“型”和“式”的分类所难以全部涵盖的。因此,本文将传统的对器物整体的型式分类扩展到对器物单项特征的分类,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西周时期关中地区随葬陶器特征进行展现。
    一
    本文选择了关中地区有较丰富和详细材料发表的周原、丰镐等9个遗址的969件陶器,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通过分析,总结比较有规律性和能够体现差异性的特征,了解关中地区西周墓葬陶器特征上错综复杂的异同关系。
    乳丁是陶鬲上常见的装饰之一。在陶鬲肩部装饰乳丁的风格在西周早期就开始出现在关中东部的丰镐和少陵原两个遗址,但到西周中期才开始出现在关中西部的周原遗址。鉴于制陶作坊和陶窑等遗迹在关中地区诸多遗址的普遍发现,西周时期的制陶生产应该普遍存在于各遗址中。陶器特征的这种变化应该是聚落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使用乳丁的风格是首先出现在关中东部地区,再流行至西部地区。
    扉棱也是西周中晚期仿铜鬲上常见的特征之一,其发展趋势与乳丁类似,也是西周早期首先出现在丰镐和少陵原,到西周中期才开始出现于周原遗址。除有无之外,扉棱本身的形态差别也比较大,最少的2齿,最多的8齿,以3~5齿最为常见。统计不同形态的扉棱会发现,从西周早期到晚期,年代越晚越流行使用多齿的扉棱。
    肩部饰旋纹也是西周中晚期仿铜鬲上常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同样先出现在丰镐和少陵原,到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在周原。肩部所饰的旋纹数量不等,少者一条,多者四条,以1~3条为主。多条旋纹的风格比较流行于关中东部的丰镐和少陵原遗址,多旋纹陶鬲都占到了半数以上,而关中西部的遗址则比较流行单旋纹。
    锥足与柱足是普通联裆鬲与仿铜鬲的又一区别。根据足部情况,可以将其分为锥足、锥柱足和柱足三类。整个西周时期,陶鬲足部确有由锥足为主变为由柱足为主的趋势。
    口沿部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特征。仿铜鬲以折沿为主,而普通联裆鬲以卷沿为主。根据沿面与颈部之间是否有明显的折痕,分为卷沿和折沿两类。整个关中地区整体的变化趋势是年代越晚,折沿鬲比例越高。与沿部特征相关的另一个指标是沿下角的大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从西周早期到晚期沿下角确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高领鬲是周原地区西周早期比较常见的一类陶鬲,已发表的即有12件,占周原西周早期陶鬲的41%之多。但高领鬲似乎只在周原流行。周原以外目前只见宝鸡峪泉和沣西大原村、张家坡各有一件,数量极少。与鬲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墓地都使用簋、豆和盆随葬,因此可供分析的材料相对减少。
    与大部分陶簋敞口的特征不同,敛口簋是西周陶簋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从年代上分析,少陵原发现的7件敛口簋中,有4件属于西周早期。簋的主要纹饰有三类:绳纹、旋纹和素面。此外比较有特点的还有旋纹+乳丁纹和S纹等。前三种主要纹饰中,周原和丰镐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陶豆按照唇部特征,可以分为尖唇和方唇两大类。部分方唇豆,唇部内凹形成凹槽。这一特征上周原和丰镐、少陵原又表现出差异。凹槽这一特征在周原的方唇豆上比较常见,但在丰镐和少陵原的方唇豆上则较为罕见。陶豆的纹饰通常比较简单,有装饰的大多为豆盘上装饰旋纹。在这一点上,少陵原和丰镐、周原这两个遗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少陵原有一半以上的陶豆不装饰旋纹,而丰镐和周原绝大多数陶豆都有旋纹装饰。总结而言,陶豆方面少陵原墓地表现出较明显的特殊性,丰镐和周原反而比较一致。
    陶盆总体数量较少。但仍可看出,在纹饰上,周原的绳纹盆数量多于旋纹和素面的总和。而丰镐明显是素面和旋纹的较多,绳纹只占少数。这一特征和簋是一致的。
    二
    整个关中地区西周时期陶器的特征和变化趋势虽然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在诸多细节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陶鬲的乳丁、扉棱、旋纹、沿部特征、足部特征,陶簋和盆的纹饰特征,陶豆的纹饰特征等多个方面,丰镐和少陵原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却与关中西部的周原等遗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应该是一种地域差异的表现。
    若考虑时间因素,就会发现与仿铜鬲相关的多个特征方面,丰镐都早于周原,表现出对区域风格特征的引领。但周原也并非被动的全盘接受这些社会风潮,在扉棱、旋纹等多个方面,我们都发现周原在接受影响的同时也有所选择的,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引领了关中西部地区的潮流。
    在大的区域差异之下,不同聚落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差异。遗址之间的影响虽然广泛存在,但这种影响也是有限度的,不同聚落在接受影响的时候表现出了自己有意识的选择和创新。上述这些都是聚落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见地域性的差异既存在于大的地理范围,又存在于不同的聚落之间。
    总体而言,关中地区西周时期各个遗址的陶器特征上表现出来了极其复杂的交互关系。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理解西周时期关中社会的重要视角。关中地区西周时期陶器变化整体的一致性,以及前文提到的仿铜鬲、敛口簋等诸多陶器特征中表现出来的丰镐对周原的影响,说明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陶器制作层面的交流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差异的存在可能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差异的存在可能更多的来自于主观的层面。不同聚落的制陶工匠在自己主观意愿、所在聚落使用者意愿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巩固了自身的风格。
    以上分析表明,陶器制作层面的差异在西周时期的关中地区是广泛存在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地域、族群、等级、性别以及其它原因导致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主观意愿导致的差异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着陶器自身的特征。同时,虽然随葬陶器只是西周时期关中社会很小的一个侧面,但其特征和表现出来的交互关系却是关中社会在西周时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的阐释也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视角。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与文物》201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