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汉和曝中国独特远程反潜火箭炮 欲打破美日封锁(2)

缅甸之战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多,就中方言,两个主要指挥者史迪威和蒋介石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兵东南亚,迅速横扫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前锋直指缅甸。缅甸对中、英两国均具重要意义,从国际国内战略局势出发, 中、英决定在此联合进行对日战争。战争最终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远征军损失十分惨重。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多,如盟国间战略战术上的不协调,缅甸 地理态势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英军战斗意志薄弱等,就中方言,两个主要指挥者史迪威和蒋介石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蒋介石对缅甸战场的最初设想
     中国远征军大规模入缅,是在日军已占据缅甸南部沿海地区,英国被迫向内地退却后开始的。最初,为防止中国占据缅甸,英国竭力避免中方入缅,直到 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韦维尔才最终同意中国军队大举入缅。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三心二意,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准备出兵缅甸,主要是从中国本身战略利益出发。中国在缅最重要利益所在即保卫缅甸南部的仰光出海口,维持海外物资输入运输线。因此,中国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出兵缅甸抱积极态度,随时等待着对缅甸有宗主权的英方的邀请。1942年1月底,英方向中国求援后,蒋介石随即令待命中的第6军向缅 甸出动。2月14日,下达第5军入缅令,准备使用于同古、仰光附近地区,以保卫仰光为主要责任。显然,当时中国希望和英国一起,在缅南与敌决战,争取打垮 日军,保卫仰光。
     然而,由于英方拖延,中国军队出动途中,形势发生重大变化。3月8日,仰光失守,缅甸出海口事实上已被封闭。同时,在东南亚战场,英美军队全面 溃败,日军控制南太平洋,其海军可前出到缅南海面,缅南出海口有效性大受影响。仰光失陷及英美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失败,对中国方面形成重大心理冲击。在此 背景下,中国的出兵计划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


     3月9日,蒋介石电令“第五军入缅部队暂缓开拔”。随后,在与刚到任的美国派遣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谈话时,一改此前的积极态度,明确表示,仰 光失守后,原定进至同古地区协助英军反攻仰光计划必须重新考虑,强调此后中国军队在缅作战“实有应用纵深配备战略之绝对必要”。蒋介石此时计划:以腊戍、 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为后方,以位于缅北的首都曼德勒为中心,“集结主力于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突破之”。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一是对英军在缅甸继续作战的决心不表信任,担心中国军队倾力前突,后方空虚,一旦战事不利,将面临孤军深入的危险。3月19日,蒋与史迪威谈话时指出,由于指挥难以统一,“他日有撤兵必要之时,两国军队必陷入绝对混乱之现象而肇空前之危机”。
     二是怀疑中英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中、英在指挥权和联络上均不协调,仰光失陷前,中国在指挥权上虽愿让步,但英方并不愿意指挥中国军队,不愿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仰光失陷后,蒋对英方又不放心,不愿将远征军交给英方指挥。
     三是英国长期殖民统治造成当地民众对英军反感甚至痛恨,中国作为英国盟军,部队行动必然受到影响,而缅甸混乱的交通管理也将极大影响中国军队的机动。在得不到民众支持,又是出国作战,地形生疏,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不利时,慎重行事,应属必要。
     当然,蒋介石作出这样的选择,还有其不欲明言的原因。如前所述,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 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的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衣,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
     集中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作战,从蒋的立场看,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之屏障,同时,又是中国经缅北西向印度交通之枢 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之充当中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以免日军直接威胁,又可保住中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 径。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中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同时,一旦作战失利,中国军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点,撤 兵也较为容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御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中国军队也显然更为有利。正因此, 在与史迪威谈话时,蒋介石一再要求史迪威以准备曼德勒作战为在缅作战基本要领。
     史迪威的思路与蒋完全相反
     但是,史迪威的想法一开始就和蒋介石大不相同。史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按照他“以最快的速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
     当然,史迪威主张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源自于美、英的全球战略。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保持英国作战 能力的重视当然要远远超过中国。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防止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发挥作用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史迪威所 言:“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 因此,尽管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但仍然接受这一现实,并多次以中国军队作为英军退却的掩护。
     正因如此,史迪威对蒋介石提出的缅甸作战意见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应在同古集结中国军队主力,迅速夺取仰光,取得缅甸保卫战的迅速完全胜利。 3月9日,在与蒋的谈话中,他提出要在十日之内在缅发动大规模反攻。然而,此时中国军队不过刚刚出动,大部分部队尚在国内,十日之内反攻的说法近乎天方夜 谭。此后,史迪威事实上也未坚持马上反攻仰光,并在与蒋谈话时,当面有条件接受重点防御曼德勒的计划。不过,当其受命负责缅甸前线指挥并走马上任后,即把 蒋的计划完全置诸脑后,此后,一直到缅甸战役失败,史迪威实际都坚持和蒋思路完全相反的进攻战略。中国远征军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史迪威的这一战略思路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