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业十三年(即义宁元年)二月称魏公以后,李密便开始对东都方面大举用兵。 要说这李密也真够坏的,四月十三日,他亲率两万精兵,一举端掉了洛阳的大粮仓——回洛仓。回洛仓的丢失,意味着洛阳城中的几十万军民很快就要喝上新鲜的西北风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根本就无需越王杨侗动员,东都军民同仇敌忾,使出吃奶的劲儿与瓦岗军死磕。回洛仓几度易手。 但瓦岗军毕竟粮草充足,且人数众多,六月十七日,他们再次攻占了回洛仓。此时,东都方面基本上已成强弩之末。杨侗无奈,只得派人到江都,向爷爷隋炀帝求救。隋炀帝闻讯大惊,于七月初一颁下敕书,调五路大军驰援洛阳。 这五路大军是:第一路,将军王隆率领的邛都夷部黄蛮军;第二路,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所部;第三路,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所部;第四路,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领的燕地精兵三万;最后一路,赫然便是我们的熟人——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精兵两万人。 以上五路人马的总指挥是薛世雄。薛世雄,表字世英,大隋一代名将。文帝开皇年间,薛世雄“数有战功”,“累迁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征吐谷浑,讨高句丽,平杨玄感,隋炀帝时期的这些大仗、硬仗,他一个也没拉下,且每次都有上佳表现。隋炀帝对他也格外器重,曾公开对群臣说:“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由以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员名将,这是一员功勋累累的名将,这是一员深受隋炀帝信任的功勋累累的名将。这不,眼见李密对东都的威胁日趋严重,隋炀帝就把薛世雄给搬了出来,而且还任命他为总指挥,王世充等人都要受他的节制。薛世雄接敕后,即刻率领燕地精兵三万南下,驰援东都。 薛世雄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可以再造辉煌,谱写人生新的篇章。孰不知,他的时代即将要过去了,他的传奇也即将要被终结了。上天已经做好了一切安排:终结之地——河间;终结者——窦建德。 关于窦建德这个人,小玉一直没有展开介绍,不是无意的遗漏,而是有意的安排,因为牛掰人物从来都是最后才走上台前的。 在隋末那片耀眼灿烂的星河当中,窦建德也许不是最闪耀的,但他绝对是最特别的。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此人的话,那就是两个字儿:英雄。是的,窦建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此人义薄云天,信守承诺,终其一生,始终不渝。 窦建德少时,邻家的一位老大爷因病去世,但其家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以至于连个葬礼都办不起。不能入土为安,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悲哀。这件悲惨的事情迅速在乡里流传开来。正在田间耕作的窦建德听说此事后,二话没说,就把耕牛卖掉了,并将所得钱财全都交给邻家办丧事。 小窦的这个举动马上在乡里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耕牛可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窦建德能够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卖掉自己的耕牛,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情义二字的分量该有多么重啊!很快,窦建德这个名字就传遍了四乡八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年后,当窦建德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数千乡人自发地聚集起来,为这么一个不相干的老人送葬。据史书记载,送葬的队伍绵绵长长,延续数里。面对乡人的馈赠,窦建德却分文未取。 英雄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大业七年,隋炀帝全国总动员的敕令彻底改变了窦建德的人生。如果没有这道东征敕令,窦建德这辈子可能都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获,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平凡地度过一生。尽管他有着良好的性格,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但说到底,优秀的农民还是农民。 且说敕令传到窦建德的家乡漳南县后,县令不敢怠慢,赶紧遵照执行,他特意挑选了一些勇敢善战且素有威望的人担任二百人长。窦建德及其好友孙安祖榜上有名。二百人长搁在今天,几乎相当于营长了,算是个美差。但在大业七年的隋朝,这绝对是一份苦差,当上二百人长,就意味着要到辽东当刀屑去了。 孙安祖就不愿意去,他的理由是充分的:老家发大水,房子被冲毁,孩媳被冲走,迄今仍未归!但像孙安祖这样的屁民,县令大老爷又怎么会放在心上?他很干脆地将孙安祖抽了一顿,你老婆孩子死了,关我屁事,老子完不成上级的任务,是要丢乌纱帽的! 满腔悲愤的孙安祖一怒之下,当了激情犯罪人,把县令给做了。但干掉县令之后,他就傻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他还记得自己有个叫窦建德的哥们儿,便跑来找窦建德,希望窦建德能帮他想想办法。窦建德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到高鸡泊(在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落草为寇。孙安祖仔细想想,确实也没有别的出路了,就上了高鸡泊。 老窦有家有业,当然不会跟着孙安祖去落草了。不过,在暗中,他却始终和老孙保持着联系。当时,漳南地区的造反势力比较多,除了孙安祖,还有张金称、高士达等人。这几家人马四出抢劫,把漳南都抢遍了,唯独就是不去窦建德他们村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