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03:11:55 中国民族报(2020年4月14日 周真刚 参加讨论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有效衔接,保证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阶段性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战略。其中,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 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到 2050 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要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脱贫攻坚战靶向瞄准的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对于未脱贫的地区,要确保攻坚期内靶心不散,交汇期内更要集中资金资源,优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脱贫攻坚要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目标差异,但两者是同一发展目标下的连续性发展阶段。在交汇期内,要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任务、工程、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资源浪费。现阶段贫困乡村的产业、易地搬迁、教育等脱贫项目,不仅要考虑短期脱贫任务的实现,也要服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等总体要求。 好制度一以贯之的持续性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着共性的发展要素,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要吸纳至乡村振兴中。 要继续发挥组织优势。我们党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乡村要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不断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使其起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作用。 保证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按照“五个一批”总体要求,在产业、就业、健康、生态、综合保障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做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认真梳理脱贫攻坚期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各种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 保证体制机制的延续性。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中央统筹、省(市、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建立健全了包括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展现出了巨大的制度优势,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加以转化吸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领头羊”,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在脱贫攻坚中,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工作,这些干部对于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扶贫工作一线历练的干部,更熟悉乡村的具体情况,要继续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脱贫攻坚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帮扶能手、创业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多方面的人才,要继续鼓励支持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大展拳脚,发挥引领作用。 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提升性衔接 为了全力实现脱贫攻坚,党和国家在贫困乡村综合施策,形成了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扶贫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全面振兴。相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高层次、高质量的发展,要实现提升性衔接。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可以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是基础。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根据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与现状,布局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初具规模,有效增进了就业、促进了增收。但也应看到,目前许多贫困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对此,一方面要丰富农村业态类型,实现现代种植养殖业、乡土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等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扶贫模式与发展思路转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培育附加值高、抗风险能力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实现短期特色产业与长效主导产业结合,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从“人才扶贫”到“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脱贫攻坚阶段,大量的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等各种人才扮演着“尖兵”角色,要让他们继续在乡村振兴中担当重任、发挥引领作用。乡村也要加强本土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加盟”乡村建设。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民能力的提升。 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书屋、科技下乡、农民夜校等文化扶贫工作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知识技能。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通过文化振兴进一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融合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文明乡村。 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脱贫攻坚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水电路等基础建设,使得乡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乡村振兴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工程、做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奖补政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等举措,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从“党建扶贫”到“组织振兴”。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就要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基层党组织以“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在乡村振兴中,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作者系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借力特色民族史料 传承弘扬优秀家风
- 下一篇:抓好抓实边境地区外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