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日本竟有12个首相参与过甲午侵华战争 首相军功!

日本有12个首相曾经参与过甲午侵华战争。

1936年2月25日夜晚,日本东京城飘起罕见的鹅毛大雪,整座城市陷入沉睡。然而,这种宁静在26日凌晨,被皇宫内外响起的枪声打破。由田清贞大尉等9名核心军官,带领的千余名官兵,发起政变,前往刺杀“天皇周围的坏人”。

在这起震惊中外的日本二.二六事件中,一位老人在三声枪响之后,倒在了血泊之中,为了表达敬意,所有刺杀他的凶手都向这位老人行“举枪礼”,礼毕离开。这一幕成为二.二六事件中特殊场景之一。然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老人已经离世时,几天后他竟然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由此被誉为“不死的鬼贯”。他,就是日本第42代首相铃木贯太郎。

作为日本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历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海军军令部长、第42代内阁总理大臣等职务。然而,铃木贯太郎首次让中国人认识,却是因为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爆发黄海海战,当时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定远号,与姊妹舰镇远号,是中国海军当时仅有的两艘铁甲舰。定远级军舰是清朝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7000吨级,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堡”防御样式,主要武装为四门12吋口径的克虏伯主炮,是亚洲国家拥有的第一型主战军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山县有朋

早在甲午海战爆发前八年,日本通过“长崎事件”见识了清朝兵船“舰体、枪炮坚不可摧”的现状,受到了强大震撼,日本天皇下令每年从内库拨款30万,用于发展海军,并掀起了“海防献金运动”。一定要打败“定远”成为了日本海军的目标和口号,甚至当时日本小孩最流行的游戏,就是在街头玩捕捉定远、镇远。而这一年,铃木贯太郎正在海兵学校学习,也深受清朝海军强大实力的刺激。

1892年铃木贯太郎晋升海军大尉,不久参加甲午战争,而他证明自己的时刻,也终于等到了。

1895年2月,威海卫港内,退守在此的北洋水师正在做最后的拼搏。虽然日军当时已经占领了威海卫陆地炮台,并联合南北岸炮台与联合舰队对北洋水师进行猛烈轰击。但是提督丁汝昌带领全舰官兵,进行顽强英勇的反击,多次挫败敌军的进攻,同时制定积极御敌“船台相辅”的作战方案。他“派各蚊船分布东西口保守,并派鱼艇夜间巡哨,又于东西两口密布水雷”,在港口外架设防护栅栏,可谓铁桶阵般的防护,日本舰队统帅伊东派鱼雷艇多次入港夜袭,始终无法攻破。

2月4日夜,时任第三鱼雷艇队六号艇艇长的铃木贯太郎,冒死乘着一个巨浪翻过了防护栅栏,单枪匹马闯入北洋水师严密布防的威海卫港内。这时,他看到了那艘远东第一舰,一艘几年前震惊日本全国,几月前重创日本联合舰队的,亚洲第一铁甲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随着铃木贯太郎的一声令下,一枚八四式鱼雷呼啸着冲向定远号,直接命中左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主力舰,一时间,铃木贯太郎声名大噪,成为世界海军史上头号鱼雷专家。

2月10日,在中日海军炮战硝烟即将散尽的时候,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遍体鳞伤的定远号,随后服毒自杀。镇远号与北洋舰队其它残余舰只,投降后被编入日本舰队。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直接导致了清朝政府丧失继续开战的意志,被迫与日本签订了近代中国最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

除了铃木贯太郎,日本还有多达11位首相在甲午战争中留下战绩,用中国人的屈辱与鲜血成就他们的军功与勋章。

曾经担任日本第3代、第9代首相的山县有朋,以第一军司令身份在1894年参加甲午战争,击败清军占领平壤,率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曾任第11任、13任、15任首相的桂太郎,甲午战争时为第三师团长,率部队在海城等战役中成功击破清朝主力,获得明治天皇通报嘉奖。

曾任第21任首相的加藤友三郎,当时是日本巡洋舰“吉野”号的炮术长。他在丰岛海战中随日舰突袭,并击沉中国运兵船。在黄海海战中,击沉北洋水师威名远播的邓世昌“致远”号。

臭名昭著《田中奏折》的炮制者,第26任首相田中义一,在甲午战争时任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参谋,参与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

此外,曾经担任日本第1、5、7、10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则参与了甲午战争中所有重大决策。还有日本第4任和第6任首相松方正义、第12任和第14任首相西园寺公望、第16任和第22任首相山本权兵卫、第18任首相寺内正毅、第19任首相原敬等,他们都是通过侵略中国走上了首相宝座。

1945年,亲眼见证了日本海军兴起、壮大与灭亡的铃木贯太郎出任首相,成为终结日本侵略战争的和平首相。但是历史不会忘却这些人,甲午的硝烟中也始终有着他们的身影。

战争改变历史,战争改变命运,战争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屠杀。

120年前的那场甲午战争,成就了日本12位首相。他们的功名,都建立在中国人的耻辱与白骨上。

(本文来自煮酒君谈史的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e454b30102w1cr.htm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