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皇族的道家作品:以道补儒的《淮南子》(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40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淮南子》认为,儒学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它不能使人不产生欲望,只能限制人们的欲望;不能让人不追求享乐,只能限制人们的淫荡。试想,与其让人怕刑罚而不偷盗,哪如使人没有偷盗之心呢?儒家做不到,但是道家可以做到。 《淮南子》说,一个参透了天道的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自由自在地活着,舒心惬意地行动,抛开天下诱惑而不贪心,无视人间万物而不取利,处身于浩淼太空,悠游于无边原野,登天堂不为贫富肥痩烦恼。修行到这样的程度,看透了一切,不做不该做的事,天下自然和谐,个人淡泊无欲,统治下的百姓自然纯朴……这样的君主,活着不要名号,死了不需谥法,成堆的财富不要,显赫的名誉不稀罕。这样的情景,就是“太清之始”。 “太清之始”侧重于个人的修行,达到“太清”程度的修行者为圣人。《淮南子》说:“圣人”统治的古代“政教平、仁爱给,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这种理想社会,天下人和睦融洽。人人都可生活得如愿、惬意,近似于儒者向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其中提出的上下、君臣、兄弟关系,以及制礼作乐,又近似于儒者所述的“小康”社会,其代表性的“圣人”就是禹、汤,文、武、周公。 《淮南子》认同儒家大同与小康的理想,但是最美好的还是“太清”之始。那时候,没有刑罚,没有礼义廉耻及毁誉仁鄙,万民不互相侵犯施暴,好比生活在混沌无知之中。汉初,有一些儒生不知变通,叔孙通称之为“鄙儒”。《淮南子》没有一般地反对仁义与文明,说社会道行堕落然后提倡仁,行为失控然后倡导义,破坏了和睦然后兴乐舞,礼仪败坏然后讲究外表装饰,夏商周后,世道衰败,才出现《诗经》和《春秋》。《淮南子》强调“圣人”制礼乐而不受制于礼乐,治理国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常规,而得民是根本,只要有利于民,就不一定要学古人。 《淮南子》又认同《尚书·皋陶谟》中所阐述的民本主义。它进一步阐述,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礼义应该适应各时期、各地区的民风民俗。总之,仁义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操守的准则,是万世不变的,但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随时变通。儒者固执于《诗经》与《春秋》,《淮南子》说,以这些过时的著作来指导当今的社会,怎么可能再现夏、商、西周那样的盛世呢?凡是“六经”都有所长与所短,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灵宝天尊的由来 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
- 下一篇: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