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挽救德国而推翻希特勒
侵苏失败与美国参战已注定德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既不可能适可而止,唯有另建反纳粹德国政府之后,才能与盟军议和。反希特勒德军自称是“德国的爱国者”,在1941年的夏天,那时德国仍有击溃苏联的可能性,他们仍然希望战后德国是一个大国,拥有希特勒所取得的奥地利、苏台德、波兰的西疆。但是同年8月1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所发布的“大西洋宪章”(The
Atlantic
Charter),其中第八款明载:德国于战后必须解除武装。使这些反对希特勒的将领感到英美并未分辨德国的纳粹与反纳粹势力,不仅要打败希特勒,也要击溃德国,连自卫的力量都不能拥有,形同无条件投降。所以杨文所录蒋介石致在白宫访问宋美龄的电文,实不知所云。电文如下:
据报,最近纳粹对内宣传,常以英、美最近战后政策之种种表示,与前年“大西洋宪章”日形歧异,致使德国各方深恐如无条件投降,英、美长期解除德国军备,监视教育,并主接防德国地方行政等,致一般愿早日推翻希特勒者,均踌躇不前。倘英美坚持此种苛求,则德国未来新政权,宁愿与苏联合作,不愿沦为英美之殖民地等情。为促成德国内部运动起见,此种心理不可忽视。希将此意对美政府委婉说明,加以注意
(页13)。
“大西洋宪章”之第八款,虽尚未列出细节,但形同无条件投降,昭然若揭,有何歧异之有?欲推翻希特勒之德军将领并未“踌躇不前”,而是锲而不舍,只是效果不彰,最后到1944年仍然是孤注一掷。所谓“德国未来新政权,宁愿与苏联合作”也是不切实际、不明底细之言。
德军将领多半反共,更怕赤化,虽有些反共而亲俄者一度认为与苏联议和或比较容易,斯大林也乘机宣传反希特勒而不反德国人民,比英美的无条件投降中听。但最晚在1943年10月时已放弃此一幻想,因苏联在莫斯科召开的盟邦外长会议上公开并正式接受“卡萨布兰卡宣言”(Casablanca
Declaration)中的无条件投降条款。约略同时,驻瑞士的杜勒斯也明确知会,德国没有与盟邦任何一国单独议和的可能性。蒋介石发此电文岂非不明国际情势,宋美龄如没转达给罗斯福,或事出有因。
且不论“大西洋宪章”,德国在1941年仍然占据大部分的欧陆,如成立新政府仍有议价的条件。然有鉴于未来情势不利,自有其急迫感,以免失去有利的时机,决意劝说在俄境作战的将领,伺机逮捕希特勒。进兵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司令博克元帅(Field
Marshal Fedor von
Bock)不愿相从,不过军中有两位年轻军官决定当希特勒到访时乘机逮捕他,但他们低估了纳粹卫队安全措施的严密,根本无法靠近,于是想到唯一的办法是谋杀希特勒,先造成既成事实。当时指挥西线德军的维茨勒本元帅甚为积极,同意以直接行动推翻希特勒,乃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但他因痔疮突发休病假而被取代。于是,到1942年初,仍无对付希特勒的具体做法,至同年春天才正式找到一个具有国内外声望的领袖人物贝克将军(General
Ludwig
Beck)。此希特勒正准备重新攻打苏俄,可使德国进一步陷入泥沼。虽由贝克将军接洽,在前线的高级将领仍然犹疑不决,怯于行动,于是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在1943年之中,至少有六次试图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其中有一次最为惊险,一枚炸弹放置在希特勒的飞机上,居然没有引爆而安全抵达,炸弹也因而未被发现。屡次谋杀希特勒不成,希特勒的特务却捕杀了不少涉案精英,或免职、或软禁,地下组织也遭破坏。 隆美尔元帅加入反希特勒行列 1944年初,统领欧西第二集团军的隆美尔元帅(Field Marshal Erwin
Rommel),著名的北非“沙漠之狐”,有鉴于战争之无望,也加入反希特勒的行列。他的决心也是基于“我相信挽救德国是我的责任”,这使反对阵营大受鼓舞。不过,隆美尔反对杀死希特勒,因为会使希特勒成为烈士,他主张由德军逮捕希特勒,然后送德国法院审判其罪行。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推翻纳粹政权以及结束战争,希特勒被推翻后,隆美尔将出任临时元首或全军统帅。但是隆美尔想要的不是无条件投降,他的底线是双方立即停战,盟军停止轰炸,德国撤军,推翻纳粹统治,另组新政府。不过,1944年的夏天对德国而言,情势已相当危急,必须赶快除掉希特勒,否则无法获得不被彻底灭亡的和约。盟军于6月6日诺曼底登陆,俄军于6月20日发动攻势后,希特勒仍不听隆美尔的苦心劝告,面对现实,终止战争。隆美尔因而告诉他的参谋长史派德尔(Hans
Speidel)说,“我给了他最后机会,他若不做,我们会做。”说此话两天以后,7月17日的下午,隆美尔坐车被低空敌机袭击而受重伤,由克鲁格元帅(Field
Marshal Guenther Hans Kluge)接替。在此关键时刻,这位反希特勒的重量级人物一时无法行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