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刘凤秋的《抗战时期的平型关大战》(《历史月刊》第54期,1992年7月1日出版)一文认为中共所谓歼灭日军一个旅团三千余人,是平型关战役中我方各军联合达成的总战果。林彪参与此役,圆满完成了指挥部交付的侧面伏击任务,确有功绩,但据此说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是不合实情的,因为当时阎锡山是战役阶层的指挥官,朱德是战术阶层的指挥官,林彪仅为战斗阶层的指挥官。
本文摘自:《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8期,作者:刘丰祥,原题:《台湾地区学者1990年以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对国民政府直接指挥的战役进行歌颂、辩护;对中共指挥或参与的战役的评述中,中共的作用多被贬低或否定;对过去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被回避的抗战初期苏联空军援华的历史进行了发掘。
容繿光(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授)的文章《抗日战役长沙三次大捷之研究》(《近代中国》1990年第77期,1990年6月30日出版)对抗战中三次长沙会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三次会战均为大捷,对八年抗战有巨大贡献。与此类似,容繿光的另一篇相似文章《对日抗战“长沙三次大捷”史述》(《近代中国》第83期,1991年6月30日出版)对三次长沙会战敌我战略战术及会战经过进行了的叙述,并对敌败我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容繿光的《对日抗战“衡阳血战四十七日”之研究》对衡阳保卫战的经过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作者认为战役没有取胜,主要在于兵力绝对优势及战术运用受限制,战略上无罪,而衡阳浴血也迟滞了强大敌军,提升了全国军民同胞的精神战力,不能以一城之得失而匡衡!
李君山在《八百壮士与抗战策略》(《历史月刊》第37期,1991年2月1日出版)一文中,认为1937年10月27日日军攻陷上海后,留在上海的八百壮士成为“上海孤军”,继续抵抗,固守四行仓库,主要是为了国民政府政略的需要,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实行双轨政治,交涉抵抗并行,争取国际重视,要求国际组织主持正义,但由于九国公约会议无果而终,中国外交失败,八百壮士退人租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