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上将之子玩弄女性引发哈军工高干子弟调查(3)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周末》:和你同一批进去的,都有哪些高干子女?总人数有多少?
    滕叙衮:这在当时都是属于“保密”内容。不过,据我粗略估计,应该占学生总数的6%-8%,从哈军工毕业的学生约有1.6万人,高干子女有1000多人,大多是在空军、原子弹、导弹研究等系。
    《周末》:对他们是什么印象?
    滕叙衮:大部分高干子女很普通,和我们一样,学习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只有少数几个作风不好,不好好学习,逃课、不上操。事实上,早在1961年,陈赓校长就做了一次调查,对象就是高干子弟学员,称大部分表现较好,不过存在程度不同的骄傲情绪。只有极个别生活散漫,吃吃喝喝,有时关起门来喝酒,抽高级香烟,成绩很差。
    《周末》:难怪哈军工也被称为“红色子弟学校”。
    滕叙衮:不是。哈军工创办之初是为了朝鲜战争的需要,那些高级干部将子女送进来,是准备让他们上战场流血牺牲的。那些子女也很争气,是“硬碰硬”考上的。但1958年改保送后,“走后门”不可避免,一些素质差的干部子女就进来了。甚至到了1961年,哈军工出现了一次有关高干子女的“招生风波”,惊动了周恩来。
    《周末》:这么严重?
    滕叙衮:1961年招生,走后门的干部子弟如大潮一般涌来,刘居英焦头烂额,将这种情况上报给总参谋长罗瑞卿,罗瑞卿又呈报给周恩来。两人对此事均做了批示,随即军委办公厅向全军下发文件,要求杜绝这种行为,这场风波震动全国。为此,刘居英得罪了不少首长。
    《周末》:起码不能坏学校的牌子,你看1962年不是又开始“硬碰硬”了吗。
    滕叙衮:的确这样。不过,1962年,哈军工又出了一件“大事”。
    《周末》:又和高干子女有关?
    滕叙衮:是一起案子,叫“陈东平案”。陈东平是某大军区上将司令员的儿子,花花恶少,据说高中时就在军区高干招待所单独住一间房子,专门玩弄女性。他1960年进入哈军工后,虽然收敛了一些,但成绩很差。他和毛泽东侄子毛远新同班,两人还是上下铺。1962年陈东平以生病为由休学半年,在家收听敌台,并和海外特务勾搭上,想外逃,结果被发现,立即开除学籍、团籍、军籍,实行劳动教养。这件事影响极坏,连毛泽东都大为震惊,责怪起毛远新没有多加注意。
    《周末》:学校肯定也是风声鹤唳。
    滕叙衮:哈军工为此写了一份“高干子女情况调查”,被毛泽东退回重写。这份报告将高干子女分为3类——进步、一般、落后。每一类列举9名典型人物,将“事迹”写上,并将家长曝光。9名“落后”学生的家长,有3位上将、一位中将、一位少将、两位省委书记、一位省长。那位省长比较突出,他的一儿一女都榜上有名。
    《周末》:事情搞大了。
    滕叙衮:哈军工高干子女的问题被全方位大曝光,不啻于一场“八级地震”。为此,一些被点名的高级干部大动肝火,一位大军种上将司令员指着刘居英的鼻子大骂。后来哈军工于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直至最后被拆分,也与此事件有一定关系。
    《周末》:唉……
    滕叙衮:当然,只是极少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后来“文革”开始,学校基本就乱套了,哈军工因为有这种特殊关系,成了当时的风向标,学校分了几个派别,校长老师纷纷被批斗。不过在1967年,学校27位干部子女,写了一张反对江青的大字报,又引起一场风波,6人被捕,后经周恩来过问才解决。再此后,就是1970年了……
    《周末》:中苏交恶,准备南迁,该拉上帷幕了。
    滕叙衮:被拆分成几部分,分别向长沙、西安、重庆搬迁。哈军工原址,以当时的海军工程系全建制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地方变小了。
    《周末》:现在大学都在扩建,地方怎么会变小?
    滕叙衮:“文革”时,哈军工基本全部瘫痪,很多房子就被军区和一些单位占了。里面很多设备也遭到破坏,当时印象深刻的是,一间上了几道大锁的研究所被撬开,一个放射性元素试剂被几名战士当成宝贝拿走,结果,一下导致3名战士身亡。
    《周末》:现在再谈到哈军工,是什么样的感情?
    滕叙衮:谢谢它,给了我铭记一生的美好回忆。
    (来源:南京报业网-周末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