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谁是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2)

后来,张治中请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成一块横匾,以省身心。张素我、张一纯、张素久都说,父亲的所有言行,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父亲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这句话赐予的。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他们的伟大的祖母。我愿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记住这一句格言和遗教。”
     张治中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改变了张治中的一生。从篾器店学徒毅然出走到安庆报考陆军小学,张治中的父亲并不赞同,但是母亲费尽心机、毅然举债筹资支持儿子求学,否则,张治中也许像父亲和叔父一样,终其一生只是个农村篾匠。
     张治中说:“我自小一切得到母亲的培养,她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按照当时的环境,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我要迈出第一步也是不可能的。”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张治中,并没能如愿在省会安庆考上陆军小学,迫不得已在安徽当了“预备警察”,后在扬州进警察教练所,“辛亥革命”时投身学生军,参加北伐。
     1924年,孙中山赴广州,蒋介石时任黄埔军校校长,他听说张治中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优等生,便邀请他到黄埔出任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理总队长,授衔上校。从此,张治中步入国民党军事阵营,而蒋介石对他可谓有知遇之恩。
    自16岁离家后,经过20年的奋斗,到20世纪20年代,不到40岁的张治中已成为国民党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中只有一位妻子的将军
    1909年,17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嫁给了同样来自贫寒人家的张治中,并陪伴他直到1969年去世。
    洪希厚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张治中一生对洪希厚始终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60年。
     张一纯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母亲没文化,到北京之后因为要参加会议,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因此,当时国民党中不少要员都和张治中开玩笑,劝他另娶出身高贵的小姐。而当时高官家庭连娶三妻四妾并不鲜见。张治中却说:“她是我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的家乡人,抛弃了她,我将来何以向子女交待,何以面见家乡父老?”
     据张素我姐弟等人回忆,“母亲一生对父亲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洪希厚是张治中指腹为婚的妻子。她17岁嫁到张家后,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治中都在外闯荡,作为长媳的洪希厚,不仅要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还要照顾小叔子们。公婆去世时,张治中仍然没能赶回来。由于家贫,年仅23岁的洪希厚只好带着一个七岁的小叔子,回到娘家艰苦度日。1976年,洪希厚去世。
     但有一次,母亲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此时,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前往。张文心七岁时即由洪希厚带大,两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对于妻子的这一请求,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
     张一纯说:“任何时候,只要不打仗,父亲和母亲总是在一起。母亲善于持家,我们全家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自己做的,他们从不让我们做少爷小姐。”
     1937年“淞沪会战”结束后的一张照片上,张素我与父母合影,“我与母亲长得很像”。这时的张素我正在父亲1929年创办的洪家疃黄麓小学担任校长。
     秘书陶天白,曾在张治中后来创办的黄麓师范学校求学,他记得张治中亲题的校训是:敬勇诚毅。他回忆说:“当时他(张治中)是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军衔为上将,一个月的薪水与蒋介石、冯玉祥等人一样,都是800银元。当时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是3个银元,所以他余下来的钱很多。有些军政要员把余下来的钱,或讨小老婆,或游山玩水,或盖别墅;而他认为民族的振兴重在教育,所以他把这些钱留下来兴办学校,这一点令人很佩服。”
     张素我说:“母亲和父亲是指腹为婚的,相濡以沫一辈子。母亲没有文化,却跟着父亲见过许多大世面,她性格开朗,与宋氏姐妹、何香凝等许多高官夫人交好。”当张治中和“中共”接触后,洪希厚又和邓颖超成为好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