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苏边界变成睦邻友好的纽带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中方于1987年2月与苏方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边界谈判。边界谈判与政治磋商同时进行,二者相辅相成,都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两国边界谈判总共举行过三次:第一次是1964年2月至8月;第二次是1969年10月至1978年7月;第三次是1987年2月开始恢复。1964年和1969年的两次实际上都是政治谈判,并未真正触及两国的划界问题。
1987年2月开始的这次谈判,则有别于前两次谈判,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界谈判。中方的谈判一直是在小平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进行的。第三次谈判气氛与前两次的情况也大不相同,双方都总结吸取了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互谅互让的精神,平心静气地具体讨论边界线走向问题。在谈判一开始,苏方就爽快地赞同中方提出的划界主张。紧接着,苏方又同意中方的建议,成立一个联合划界专家工作组,在地图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划定边界线走向。
小平同志在中苏关系正常化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有人曾把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比作邓小平与苏联最高领导的“长期对弈”,并指出这是一人对4人,即小平同志为一方,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4人为另一方,所进行的“不对称对弈”。结果这盘棋邓小平赢了。 最高领导人会晤,中苏两国重新结好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磋商取得重大突破,中苏高级会晤的时机业已成熟。 中苏双方商定,两国外长于1988年12月初和1989年2月初进行互访,为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见做准备。 在两国外长的互访中,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是1988年12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会见钱其琛外长时主动表示,对苏中之间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苏方“也有过错”。这是自中苏关系恶化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向中方承认自己有过错。
第二件事是1989年2月4日,小平同志在上海会见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时,说出了已经成为“世纪经典”的八个大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中苏两国外长的互访,被小平同志称为中苏关系实现了“半正常化”。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
小平同志与戈尔巴乔夫会见这个历史时刻终于来到了。5月16日上午10时,戈尔巴乔夫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迎上前去,两人面对100多位中外记者热烈握手,大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持续近3个小时的会晤中,邓小平首先提到了3年前请人转达的关于希望中苏之间消除三大障碍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口信,戈尔巴乔夫回答记得此事,并说,这对我们的思考是一个促进。
小平同志庄重地表示:“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得到改善。”他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两国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并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接着,小平同志扼要地回顾了中俄、中苏之间近一、二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谈及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时,小平同志说,20多年后回过头来再看那段历史,“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小平同志接着强调说:历史上的账已讲过了,这些问题就“一风吹”了,我们都应该“把重点放在未来”。
中苏关系正常化包括两国、两党关系的正常化。在会见中,小平同志还特意与戈尔巴乔夫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问题。在苏联当时正面临复杂局面的紧要当口,他这样做是有很深用意的。这表明他怀有这样一种真诚的愿望: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不断发展,十月革命这面旗帜能在苏联上空继续飘扬下去。
时年只有58岁的戈尔巴乔夫坐在85岁高龄的邓小平身旁,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边记、边点头,连连说:“对”,“是的”,“同意”,“完全赞同”,显得毕恭毕敬。他偶尔也插几句话,比如,当小平同志忆及3年前请人给他带口信的事,他便“幽默”了这么一句:“三大障碍”3年时间,正好一年解决一个,并表示:这些年没有白过,弄清楚了不少问题。
面对俄中关系三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和苏中关系三四十年的恩恩怨怨,戈尔巴乔夫讲了三层意思:一、对俄中、苏中关系中某些问题的成因,苏方有自己的看法。二、对两国间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所产生的某些问题,苏方“也感到有一定过错和责任”。三、同意过去的问题就讲到此为止。
在这次会见中,小平同志所说的话全部是即席讲出来的,他的面前,连一张小纸片都没有。这不仅表明老人家记忆力惊人,而且反映出这位伟人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就这样,在小平同志的不懈推动下,经过10年艰辛努力,在改革开放10年后,我们终于赢得了一个有尊严、真正平等的中苏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