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出诗人:“反修”激发了毛泽东的艺术灵感
愤怒出诗人。反对赫鲁晓夫,激发了毛泽东的艺术灵感,形成了继1930年代长征诗词之后的又一创作高峰。1964年的毛泽东,作为政治家诗人,继续用他特殊的方式,以诗词作批判的武器,这就是创作于这年春季的《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贺新郎·读史》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诗化。
1964年的毛泽东,思虑所及,渐由国际反修转入国内反修(社教),由运动重点之争及于接班人的替换,选择的突破口在文艺和教育两界,而确保既定路线的推进,要端赖对军队的掌控和对个人崇拜的鼓励。这一切被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切,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两年之后开通的“文革”之路。 “歌未竟,东方白”。 (作者系文史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