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晚清变局与民国乱象》,南方周末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剧导演无中生有,制造了一个个戏剧冲突,让历史学家看了心烦;历史学作者,把人物变成了概念,演绎起一场场逻辑的运动,让普通读者难以卒读。而生活本身斑斓多彩,充满了戏剧性,种种偶然事件的爆发,更使人类社会生活走向戏剧的高潮。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就是至今仍令人震撼的事件。张学良口述历史的整理者唐德刚先生说:“没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苦笑之余,也不免令人长叹,高层决策水平的原始性,人民能不饱受苦难? 一、性格火爆的统帅
蒋介石早年以豪侠自命,曾在上海滩上和会党头目王金发放荡不羁,遭人非议,后来改邪归正,又以圣贤自期。但他个性暴躁直率,城府不深,是很典型的军人豪侠性格。辛亥革命中出任团长。二次革命中在上海战败,部队退驻上海闸北,被非法侵入的英租界武装部队缴械,直到出任黄埔军校校长以前,一直没有掌握兵权,只是军中的参谋人员。他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常常与人一言不合,就离开部队。为此,也没有少受孙中山的劝导。好比一匹红鬃烈马,很难有人能够驾驭。自从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掌握兵权之后,竟得以一飞冲天,二三年间就成了三军统帅。但他暴烈的性格与他作为统帅的身份,也实在有所不符。由于直率,曾多次因为口无遮拦造成泄密,令他自己都觉得烦恼不已。
蒋介石曾回忆,他小时候的老师经常对他严酷地责打,不是严师,而是暴虐,如果这位老师不是早早就死了,他也要被虐待死了。他的父亲对他好不到哪儿去,只是因为孝道,不好直接责备而已。他还曾回忆,在15岁的时候(应该是虚岁),有一次母亲责打他,要他认错求饶,他就是不肯求饶。他不肯求饶,母亲就打得更狠了。打到后来,母亲竟然哭了:打儿就是打为娘自己身上的肉,我的心实在是痛如刀割,你快点求饶,免得娘还要打你。慈母的心已经表白无遗,哪料到蒋介石仍然犟头犟脑,一点不肯求饶。这次大概打得真狠了,亲戚朋友纷纷闻声前来劝说,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么,就好好地问他:你怎样才可以向母亲认错求饶?他还是强硬地说:母亲愈是打我,我愈是不讨饶,打死我也不变。亲戚朋友看到这个孩子那么倔强,就诱导着问他:如果你母亲不打你了,你能讨饶吗?他这才回答说:母亲不打我了,才可以讨饶。于是,他的母亲停止了责打,蒋介石才向母亲认错求饶。从此,他的母亲认识到棍棒教育的无效,也就不再打他了。(蒋介石日记,1935年8月17日)他的暴躁的性格,也许就是幼年时期父母、老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蒋介石回忆幼年的经历,也希望教育工作者好好研究儿童心理。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即使在统帅的高位,也总是反省自己对母亲不孝之过。每年回乡扫墓,父亲墓前只是行礼如仪,母亲墓地则一去再去,依依不舍,心情苦闷时,还会涕泪横流。蒋介石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外表的威严,是作为统帅的地位要求,刻意锻炼出来的。
蒋介石出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领袖职位后,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屡屡告诫自己,要改掉轻躁的毛病。他常常对人发脾气,骂人甚至打人,毛病发大了,就给自己记过一次,记大过一次。因为没有别人可以管他,只好自己管自己。他也常对自己说,发脾气是要伤身体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怎么能随便毁伤呢?他又常对自己说,怎么又随便对人发火了?那是要让人看不起你的。他毕竟是个明白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日记中要自己稳重一些,可以说到了苦口婆心的程度。为此,他手不释卷,努力学习传统儒学,修身养性,天天静坐,控制自己的情绪,天天写立志养气、立品修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一类格言,来勉励自己。他尤其告诫自己,怎么能对文人发脾气呢?他自然知道文人好面子,心眼多,而且会记着你的恨。
有一次他对四川的军事领袖刘湘发了脾气,当面严厉训斥。那时正在成都刘湘的地盘上,没有给刘湘面子,自己也紧张得不得了。事后在日记中反省说:“当时不免自悔太过,或招不测之变,乃始终以静正处之,终得以诚感动,竟上正轨。”(1935年9月反省录)刘湘是个精明的人,虽然心怀不满,但知道权衡利弊,蒋也逃过一劫。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暴戾急遽,必多害事,应切戒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蒋介石的这个毛病还真改不掉,一年后就出了大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