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97.9高地已达到巩固,537.7北山除7、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为我控制。伪九师接替伪二师后,看样子尚无大进攻企图,上甘岭地区之战斗,作为战役性的作战来说应该结束。537.7北山之战斗,作为一个单独的战斗来进行,应减少这一地区的部队和炮兵,以免过大地消耗和损失。如果我继续摆着战役的架子,则是以大对小,于我不利,根据兵团二十五日指示,部署如下: (一)李副军长前指于本月三十日解除任务,由二十九师师长张显扬、三十四师参谋长蒋科统一指挥一O六团作战。
(二)一O六团应争取时间筑城,加强战斗准备,将1、2、3、4、5、6、9号阵地完全巩固起来,另指定两个连做好反击7、8号阵地之准备。7、8号阵地攻下后,视情况,如达不到完全巩固,则造成一定时期的游击区,尔后逐渐巩固。 (三)三十一师部队(九十一团已于二十五日撤离阵地)九十三团应于三十日二十四时前撤出阵地,全部开往谷山归建……。 …… 话说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它由高地之争最终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战役,由最初的营、连战斗,磁石般地吸引双方力量,最后我十五军全军投入,并加强了十二军部分部队;敌人方面参战总兵力六万人以上,可见该战役牵引力之大。战役刚刚开始时,朝鲜其它战场上还有一些战斗,等上甘岭战役进入高潮,其它战斗几乎都告暂停,上甘岭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末梢,动一动,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片面积仅三点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后有人说上甘岭战役是“在小山头上打大仗”,是“朝鲜战场的淮海战役”,这些话是有一定根据的。 下面,我谈谈对上甘岭战役的一些认识。
在上甘岭战役之前,我们也判断出敌人在九月间会发动秋季攻势,估计要从日本调来骑一师,汇合已经同我们交手的部队,大约有四、五个师的兵力,向我发动战役进攻。至于攻势重点,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四十四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那里地形平坦,不宜布阵,易攻难守,一旦突破,机械化部队可长驱直入,我全军防线都将为之牵动,战斗持续时间可达二十天至一个月。我们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如果敌人将攻势重点放在五圣山,就必须从日本调动力量,只凭在朝力量是不够的。而且,在五圣山这样的防御阵地上,我们也比较容易粉碎敌人的进攻。因此,我们虽然在五圣山一线做了防御准备,但不是重点准备。
到了九月下旬,敌人在日本的部队尚无调动迹象,而我军在整个朝鲜战线上发动了一连串的战术反击,我们估计敌人大规模战役进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于是,对以下两个情况产生了忽视和错觉: 一、敌人于八月底在五圣山前进行准备,我们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认为这种准备有虚假成份,敌不至于在五圣山前大举进攻。
二、在上甘岭战役发起的前八天,也就是十月六日,韩二师三十二团二营一名上士向我军投降,供出三十二团要配合美军在十月八日进攻。因为美七师在西方山正面虎视眈眈,所以我们继续估计敌人进攻可能在西方山,命令四十四师加强准备,严阵以待。也考虑到五圣山当面韩军会做些配合行动,但认为规模不会太大,所以只令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作了一般的准备,仍然没有做战役性的防御准备。
出于错觉和判断失误,我们的精力仍集中在反击注字洞南山,结果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赢得了战斗发起的突然性。我军在十四日战斗开始时没能回过手来给敌以沉重打击,从而拉长了战斗持续时间。
战役时间拉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敌人在战斗中边打边补缺乏足够认识。敌人,特别是韩军,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兵员和军官,可以源源补充。韩二师在战斗开始前有一万二千人,战役过程中伤亡惨重,经过不断补充,到战役结束,还有一万一千余人,可以说屡打不少。
由于我们对敌边打边补的力量估计不足,在战斗开始的第一周内,我虽伤亡大,但看到敌人伤亡更大,便认为敌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别是当阵地被敌人占领后,脑子发热,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对崔建功师长讲了那样的话,打不下来不要回来见我。我这句话放出去不要紧,下面脑子更热,一股血气上来就拼命,增大了伤亡。 当然,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
二十五日军在道德洞召开作战会议,一是决心打,二是研究了怎么打,三是打成个什么样,心里都有了数,兵力作了调整,后勤保障有了加强。可以说,是这次会议决定了上甘岭战役的最佳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