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间谍”郭汝瑰1970年重入党因何没有介绍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7:11:49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1970年,郭汝瑰回到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和重庆市北碚区定居。在巴县的时候,他的入党心愿得到吴满堂等同住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但当时的县武装部领导说:“他在国民党官至中将,哪个敢给他当入党介绍人?”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1年5月31日AA18版,作者:高龙,原题:《“超级卧底”郭汝瑰:两次入党跨越半世纪》 郭汝瑰 入党时间: 1929年;1981年(1980年4月被中央军委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预备期一年,1981年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入党地点: 四川綦江(今重庆綦江);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 入党介绍人: 袁镜铭;吴满堂和游绍柏 滚滚嘉陵江在重庆市朝天门广场旁边奔腾向前。广场下面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在展厅内,200位重庆主、客籍历史名人雕塑,沿着展厅走向,依次而立。郭汝瑰的半身雕塑,坐落在一个角落里,在室内略显昏暗的灯光照射下,显得异常肃静。雕塑上身着国民党军服,领章上的两颗星,说明了郭汝瑰曾经的国民党中将身份。而雕塑下方的说明文字写着郭汝瑰“早年曾参加中共。解放战争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秘密向中共提供大量情报”。这两者构成的隐喻,揭示了郭汝瑰不平凡的一生: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中间隔了半个多世纪。隐藏在传奇后面的,是历史的艰涩、时代的剧变和灵魂的煎熬。这一切构成了这位蒋介石身边的“红色作战厅厅长”漫漫入党路。 在黄埔军校萌生入党想法 “一个人的身世,总逃脱不了时代和潮流的支配。”郭汝瑰晚年这样回味往昔。在青少年时代,郭汝瑰正是在经历各种思想潮流碰撞后,才逐渐了解并服膺共产主义。 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县)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郭汝瑰从父亲郭锡柱身上汲取了针砭时弊、倡导廉洁的优点。1919年,郭汝瑰随父亲前往成都,先后进入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和成都联合中学读书。在成都读书五六年,他经常步行返乡,目睹社会落后,百姓痛苦,内心“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 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学习期间,时值五四运动爆发,晚年的郭汝瑰回忆道,他在这一时期初识社会主义:“学校已经流行着关于社会主义的肤浅看法,师生都已知道‘赛因斯’(即科学)和德谟克拉西(即民主)。师生也互相谈论孙中山、苏维埃、大同思想、共产主义一类问题。”在成都高等师范附小有个老师叫胡子霖,有次谈话中向郭汝瑰提及,他相信社会上流行的社会主义,郭汝瑰听后“对社会主义有着朦胧的好感。” 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郭汝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好感”的层面上。在成都联合中学上学期间,郭汝瑰身边有马列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在碰撞。他在中学时代确定的,是“走在时代的先头”的信念,并影响一生。 1925年底从成都联合中学高中结业,18岁的郭汝瑰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要他投考上海同济大学学医,而他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学工。堂兄郭汝栋(时任川军师长)建议他到广东进黄埔军校。 郭汝瑰先来到上海。在上海,中学同学陈廷栋对郭汝瑰选择进黄埔军校产生了影响。陈廷栋告诉他:“国家政治不上轨道,学什么理工,搞什么科学救国,统统是假的。”袁镜铭(郭汝栋派往广东学习的军青年军官)也劝说他:“为什么不参加革命,使政治上轨道呢?”于是郭汝瑰在“使政治上轨道”的理想支配下,与袁镜铭、傅秉勋等六位川军青年军官,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他被编入第五学生队,政治科,从此开始了军人生涯。这是郭汝瑰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郭汝瑰进黄埔军校时,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广州革命气氛很浓。他们每星期一读《总理遗嘱》。郭汝瑰在学习《总理遗嘱》的过程中,思路一步步导向了对共产主义的探求。 《总理遗嘱》提到,国民革命要达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郭汝瑰当时认为这是救国的最正确道路,进一步认为当时“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是苏联,应“以俄为师”。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实现“中国自由平等”这一目的的最正确手段。在这些思想支配下,郭汝瑰渴望知道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