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苏德坦克大战 质量和数量并不决定战争胜败

战后,历史学者评价苏德坦克战时,经常会强调双方坦克质量和数量的决定作用。但仔细对比下,双方坦克的质量和数量,在四年时间里发生过很多有趣的变化:双方战略态势的扭转,并不和坦克质量、数量的对比直接相关。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联坦克无疑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2.2万辆对5千辆),而且拥有更多的T-34、KV-1等新型坦克,后者性能远远优于德国当时最好的坦克。但苏军面对德军装甲部队,却节节败退。
     与一般人理解的事实相反,德国在战略进攻阶段,不仅没有数量优势,质量优势也大大不及苏联。即使在1942年,德国坦克和突击炮全年产量只有5000余辆,苏联则有2.4万辆。而且苏联的坦克有12572辆是T-34,也就是产量的半数。而德国方面,面对T-34的严重技术优势,生产的III号坦克和IV号坦克各自只有1000余辆,当年生产的虎式坦克则不过78辆。
     相反,到了1943年,德国坦克不仅性能开始全面超过苏联,而且数量也成倍增加。1943年,苏联坦克数量仍为2.4万辆,T-34增加到1.5万辆,但性能并没有太大增长。而同时期,德国坦克和突击炮产量猛增到1.1万辆,其中新改进的IV号坦克以及“虎”式、“豹”式坦克都形成了对苏联T-34、KV坦克的质量优势。但德国坦克性能和数量的全面提升,却和战略撤退同步发生。
     进入1944年,德国坦克和突击炮产量进一步增加到1.8万辆,苏联则为2.9万辆。这一年是双方坦克数量差距最小的阶段,德国的“豹”式坦克等产量都达到高峰,性能更优于T-34,但德军的溃败已经成为定局。
     综上所述,苏德战争期间的坦克实力对比,和战局的变化有着微妙的关系,却并非直接影响后者。苏军前期的失败,更多是苏德双方指挥素质的巨大差距,并非苏军装备不足。而后期德军的溃败,正是苏军指挥能力的提升,使得苏军坦克的数量优势得到正常发挥。可见,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指挥员的素质,比坦克性能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