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汪仲远(汪维恒次子,英语教学专家、民革党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他曾跟随父亲汪维恒辗转台湾和上海,在动荡的岁月里,亲眼见证了汪维恒老先生的“潜伏”生涯。) 本报记者胡晶晶
1948年,解放军渡长江,克南京,挺进杭州,对上海形成了包围圈。眼见国民党退守台湾大势已去,1948年6月,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命令时任国民党南京联勤总部副司令兼经理署副署长的汪维恒前往台湾,出任台湾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兼供应局局长,负责为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湾作后勤供应的准备。 陈诚没有想到的是,他信任的老部下,已在国民党军需界供职20年的少将汪维恒,其实是一名潜伏已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介绍 汪维恒(1896~1971年),浙江诸暨人,原名汪益增,又名汪微痕。 1921年毕业于北京军需军官学校,被派往浙江慈溪县浙军,先后任营、团军需官。 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经组织决定,汪维恒跨党加入中国国民党,受命潜伏国民党军需界二十余年,其间历任西北军需局局长、南京联勤总部副司令兼经理署副署长。 1948年,以台湾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兼供应局局长身份潜伏台湾。 1949年4月,接到组织通知,撤离台湾,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为中共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和军需物资。
1949年5月27日,以“投诚”形式,率员与军管会代表交接。直到这时,交接代表上海财政局财政处处长大才子顾准才知道,这位50多岁的国民党少将,是个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 1928年 开始“潜伏”生涯
父亲五岁左右,正值清末,一次爷爷救助了一名受伤的义和团小头目在家养伤。年幼的父亲听他讲了许多清政府如何腐败无能、义和团如何反清、反列强的故事。 反帝救国的思想,早在此时就铭刻在父亲的心里。 父亲的“潜伏”生涯,始于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时期。 1921年,父亲作为北京军需军官学校的第四届毕业生,被派往浙江慈溪县浙军任职。 父亲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宁波地区最早的4个共产党员之一。
1926年,浙军起义失败,父亲回到诸暨。他名义上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委台州区党务特派员,实际上同时接受中共浙江省委任务,秘密在当地发展共产党组织。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父亲任中共诸暨县委组织部长,以县城区小学教师作为职业掩护。
1928年5月,诸暨县委决定发动暴动。然而小学一位党员教师边世民领到武器后无意中误杀了妻子,惊动了当时的反革命政府。暴动计划功亏一篑,中共诸暨县委也因此暴露。
为保存实力,诸暨县委各负责人员迅速撤离、走避。时任诸暨县委书记的金城(后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指示父亲,让他利用原军需军官的关系,打入南京国民党军需界,潜伏下来等待组织联络。 父亲从此开始了“休眠”生活,之后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与组织完全失去了联系。
这十几年里,父亲心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他原名“汪益增”,在潜伏国民党的十几年里,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坚持革命到底”,改名“维恒”。 “维恒”二字,成为他在白色恐怖中坚强自省的写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