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为何在做官后吗,反而更有时间去体会和揣摩人生了?
http://www.newdu.com 2024/12/04 08:12:35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向秀的故事。 向秀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隐居在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不拘小节,肆意酣畅,好不痛快。 向秀喜谈"老庄",见解高凡,与山涛、嵇康等人关系最好,闲暇时就在家里打铁自娱。经常是向秀鼓风,嵇康掌锤,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后来嵇康遭人陷害,被司马昭处死,向秀悲痛万分,但也明白了在强权面前,不能硬顶硬抗的道理,于是就应司马昭之诏,来到到了洛阳。 司马昭问他:"听说你常怀`箕山之志’,甘愿像古人那样隐居,为什么又来见我了?"向秀说:"像`巢、由’(古代隐士)这样捐介之人,哪知道帝尧求贤若渴的心情?"司马昭听后很满意,就让他做了黄门侍郎。 有人说向秀谈老庄超然物外,最终还是当了朝廷的大官,很虚伪。依我看这恰恰是他精通了"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的道理,因为在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明哲保身才是符合老庄之道的。 在做了官后,向秀在朝不任职,只挂名不做事,采取了消极无为的处世态度。 不过,在这段时间,向秀从《庄子消遥游》里大鹏与鷃雀的描述中有了不同前人的感悟:消遥是生命存在的最佳境界,又是本性的一种满足,不管处境有多不同,如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消遥本身并没有什差别的。就如在金床或木床上睡觉,睡着后都是一样的感觉。 向秀从两个反差巨大的意向当中,能发现本质的平等,即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凡人与"至人"都可以"同于大通"。怪不得被世人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呢!他的思想确实能使"读之者超然心悟"。 看来,在竹林隐逸时,他整天忙于打铁、喝酒,而做了官后,反而更有时间去体会和揣摩人生了。 总的来说,向秀的逍遥哲学,既能满足"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士大夫心理需要,也能满足“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林下隐士的人格理想,因此很容易被后人接受、继承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