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御宴,吃不完得“兜着走”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和金漏匕(食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商代皿方罍(音雷,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陕西刘家洼出土的青铜匜(音仪,盥器,用之倒水洗手)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陕西韩城出土的凤鸟纹盉(音禾,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斝(音甲,饮酒器)本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守望家园】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以“吃不完”来显示主人的盛情。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在今天已是常态;其实在古代,也并非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的准备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吃不了怎么办?——打包。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许多食礼仪规,将各类筵宴的细节规定得仔仔细细,从这些礼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打包的情节。以《仪礼·公食大夫礼》为例,所谓“公食大夫礼”,为国君宴请他国使臣的宴饮之礼。宴饮的程序是:国君先派大夫去宾馆迎请使臣,告以将行宴饮之事。使臣三辞不敢当,最后要跟着大夫到达宴会之所。这时宴会的准备工作自然早已开始,大殿上陈列着七鼎、洗盘和匜等器具。座席铺正,几案摆好,酒浆和馔品也已齐备。国君身穿礼服,迎宾于大门内。宾主揖让再三,答拜接连,然后落座。
    很快膳夫和仆从献上鼎俎鱼肉和醯(音西,醋)酱,这些馔品和饮料的种类及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规范,不得错乱。有经学家根据《仪礼》上的详细记载,将“公食大夫礼”所用饮馔的陈列格式进行了复原研究,十分壮观,而且非常有条理。最后献上的是饭食和大羹,摆设完毕,大宴开始。宾主又是互拜一番,宾祭酒食,开始进食。
    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在当时显然不会被看成是不尊重使臣的举动。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的中等茶也一定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宴,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尝。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唐代窃食御宴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可以怀归余食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官名,掌管百官之馔)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述及此事时这样写道:
    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宴百官罢,拜舞遗下果物。怪问,咸曰:“归献父母及遗小儿。”上敕太官:今后大宴,文武官结食两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皆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而获罪者。
    瞧瞧,那些悄悄放在怀中和袖里的食物,在臣子跪拜皇恩时撒落了一地,好难得一见的特别风景。唐宣宗动了情,下了“怀归令”,从此御宴上没吃完的东西,臣子都可以大方地带回去了。按陆深的说法,明代御宴上的食物,你要吃不了还非得兜着走,不然还要治你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皇上办起筵席来,有时是很慷慨的,大臣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而且,有时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有时也可能是贵重的金银器。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明代的情形说:“朝廷每赐臣下筵宴,其器皿俱各领回珍贮之,以为传家祭器。”
    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时下餐馆涌起“光盘”风,也是一道好风景。这“光盘”之风,还可以更强劲一些。由今及古,由“怀归”及“光盘”,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不必准备吃不完的筵席,真吃不了时,那就“兜着走”吧。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