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由神秘到现实,拼合起的南朝文化气韵


    《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序
    经常有人说:考古发掘出的那些破陶片有什么用?用“破”字,显然对考古不理解,也不屑一顾。面对普通人提出的普通问题,考古人也曾用“地层”“类型”“组合”等专业术语回答,使人云山雾罩,弄得两相尴尬。毫无疑问,原本完整的古代遗迹遗物,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难免残破不堪。但如佛经所云:芥子纳须弥。残破的遗物,内容本质没变,仍能说明古代社会。如果对残损的遗物进行复原,能说明的问题会更多。然而,将几十上百的残件恢复成原貌,费时、费力、费心,这是考古最枯燥、最麻烦、最熬人的工作。考古圈内人士戏言,如果你想体会烦恼,甚至想自杀,请来拼合残片。
    从事考古,与拼合算是结了缘。无数件图像或器物的残骸,曾经都是完整的,能把那些支离破碎缀合成昨日世界的美妙,也就是拼缀出历史的原貌。“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像是南朝时期特有的墓葬美术现象,更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观念,但在考古发现时同样存在残缺不全的情况。
    耿朔的这本书,最精彩之处就是先对那些凌乱不堪的残砖进行复原。不难看出,这是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对模印图像的散砖进行识别,对墓砖上刻画编号文字仔细分析,拼对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不仅是繁琐复杂的工作,更需要有扎实的历史考古功底。他是带着问题意识,尝试着按照古人思路和行为去复原,即考虑到砖画是怎么制作、怎么才能在砌墓时合理拼成大幅画面等问题来进行。最后成功复原的结果,不仅是恢复了原貌,还发现了一些砖画的制作设计、拼砌过程的线索,从而揭示出了烧造墓砖时已有精密统筹的考虑,从而确定了日后的墓葬形制、画面位置布局等内容。这很重要,墓葬及装饰艺术从设计到施工都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应有制度上的规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着参与者是一个群体,无论是建造墓葬的甲方,还是设计师,或是技术匠师,都在各司其职,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这又反映着当时的丧葬观念、习俗、礼仪和制度。于是,合理成功的拼合,也构建了社会历史的面貌。
    选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这一题材进行复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魏晋以后,不同于繁琐和迷信的汉儒,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清谈、玄学、五灵说、神仙可学论等,开始重新发现人生的价值。当进入哲学“觉醒”、文学“自觉”的时代,在丧葬活动中如何体现?墓葬图像在将抽象思辨变成视觉图像时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执着地祈求升仙,也不太理会有关彼岸世界的答案。“竹林七贤”正是这种精神的符号,他们虽然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纵情越礼、伤风败俗,但所代表的一种人生态度却成为东晋以后社会崇拜的对象,这些理想中的世外高人逐渐被视为半人半仙,于是在南京附近发掘的南朝墓葬中以十分醒目的巨幅砖画方式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七贤等人物出现在高等级的墓葬中,而且是长期稳定的内容,应是最具制度和等级意义的题材。这说明在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上,统治者也在抛弃以往仙境的虚幻,以超世的姿态追求自享自足的游戏人生和来世生活。为墓葬空间装饰寻求对称的需要,“竹林七贤”之外加入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这是重要的提示,表明图像的重点不是强调每个人的故事。荣启期的性格行为与竹林七贤相当一致,也是“鹿裘带素,鼓琴而歌”的高士。当人物的个体特点被淡化,普遍意义便显现出来。可以看出,不回避对人生、命运、生活的欲求,崇尚清淡、淡泊功利是推崇他们共同的行为理念。
    墓葬图像从汉代到南朝的转变,就是汉代那些神秘的仙境逐渐淡化或消失。而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竹林七贤、荣启期叩开了冥府的大门,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似乎对升仙的祈求不再执着,人们对从未见过的成仙传说不再相信,在徘徊矛盾中看到了新的曙光,思绪信马由缰,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变得肆意酣畅,终于不必带着惆怅和梦想步入仙境。在生死殿堂中,人可以隐逸游乐、歌舞升平,于是死亡不那么可怕了。
    这是读完这本书,我所看到的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和读后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层累的图像:拼砌砖画与南朝艺术》,耿朔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定价78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