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

回眸药王庙、夏家店遗址发掘六十周年


    考古学上习称的辽西区常被表述为燕山南北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其地北起大兴安岭南缘,南迄燕山山脉东段,西达闪电河(滦河上游),东抵医巫闾山至彰武一线。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划,当包括内蒙古的赤峰市,通辽市的库伦、奈曼两旗及霍林河上游至开鲁以西的扎鲁特、开鲁两旗(县)的西部,辽宁省的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4市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辽西区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发掘了赤峰红山后遗址,1938年出版的《赤峰红山后》成为当时此地域最重要的考古报告。尹达依据红山后的发掘资料,将其中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赤峰第一期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而红山后发掘报告称述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内容较为庞杂。
    1959年,刘观民等支援内蒙古宁城辽中京城遗址发掘,冬季工地收工后,在赤峰附近做短期田野调查,调查(复查)遗址数十处,并将部分标本带回北京。经分析所谓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并不单纯,其陶器中至少含有两类各具特色的组群,一类是器表饰绳纹或篮纹而质地较为坚硬的灰陶陶器,另一类是表面光素无纹、质地较为疏松的夹砂红陶陶器。尽管不能否认包括红山后在内的一些遗址有着两类陶器共存于同层的现象,但并不能就此判断二者同时并存,需要再做一定的发掘,以了解它们在地层上的确切关系。在向夏鼐副所长、苏秉琦等先生汇报并观摩标本后,支持我们认为的两种不同的陶器群应属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并初步意向对夏家店、药王庙遗址行进发掘。
    当时主观认为,后一类陶器群质地粗糙,光素无纹的夹砂红陶,应早于前一类质地坚硬、施绳纹或兰纹灰陶的陶器群,而发掘地层证明恰恰相反。这种认识在现在早已是普通的常识,而当时为转变认识,却使我们数夜难眠,其教训终生难忘。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郑振铎主持制订《考古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1956—1967)》,其中包括开展边疆民族地区考古工作。为实施这一《规划》,1960年春,正式成立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这是该所建立的第一支边疆考古工作队。当年4—6月对药王庙和夏家店遗址进行了发掘。
    药王庙遗址发掘的4条探沟内均可分成若干堆积层,而各层所出陶片俱属同类,皆是夹砂灰陶的鬲、甗和泥质灰陶的盆、钵、尊。夏家店遗址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布设了4个发掘地点,各地点的堆积层次虽不尽相同,但靠上面的几层有的包含上述两类陶片,有的仅见光素无纹的夹砂红陶陶片,最下面的一层却都只出和药王庙遗址同样的陶片。故而可以肯定,夏家店遗址的最下层应是一种单纯的文化遗存,叠压其上的文化层当属另外一种文化,以夏家店遗址的地层为据,可知它应比下层文化遗存的年代要晚。至于两类陶片出自同层的现象,应是原本上层对下层有所扰动所致。这样,便通过对这两个遗址的小规模发掘,从昔日的“赤峰第二期文化”中辨识出年代各有先后的两种文化遗存。在1961年发表的《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中,这两种文化遗存分别被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均属青铜时代。
    此后,考古所内蒙古队于1961~1963年间又相继发掘了宁城南山根、赤峰蜘蛛山和西水泉遗址,进一步揭示出夏家店下层文化晚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早于战国时期遗存的年代关系。1964年,在阴河-英金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首次确认了一批起建年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址。随着周围地区考古资料的日益增多,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和谱系源流等基本问题也有了益渐清晰的认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票丰下、赤峰(松山区)西山根、四分地东山嘴、敖汉旗大甸子、林西大井、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阜新平顶山、喀左南沟门和和尚沟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使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研究步入到崭新的阶段,并识别出分布地域偏南的同属青铜时代的魏营子文化。苏秉琦先生也正是基于这一时期辽西区的田野收获,阐发出有广泛影响力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论”,以及后来提出的由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三部曲”。
    九十年代迄今,辽西区青铜时代的考古收获更是高潮迭起,北票康家屯,赤峰喀喇沁旗大山前、赤峰松山区三座店、上机房营子和红山区二道井子,以及宁城小黑石沟,这些举世关注的大遗址屡屡刷新了人们对此一地区青铜时代既有的认知。
    总之,六十年来,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在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研究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六十岁一甲子。为总结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成果,纪念在这片热土上,立有开拓之功和做出重要贡献的考古先贤,以进一步推动东北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值此药王庙、夏家店两遗址发掘60周年之际,在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辑成了《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文献选编——回眸药王庙、夏家店遗址发掘60周年》(下称《选编》)。
    《选编》所指称的辽西区青铜时代,包含该区域内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高台山文化、魏营子文化和相当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前后的其他遗存,相对年代则可对应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至春秋中期之前(亦即,辽西区的井沟子文化、水泉文化、凌源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遗存不归其属)。
    《选编》的前提是上述时、空范围内的考古文献汇编,这部分工作的成果集结为《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文献目录索引》,现作为《选编》的《附录》部分。收入目录的文献分成4个门类,即“考古专刊报告”(共15部)、“各刊物中的考古资料”(共163篇)、论文(共367篇)和“考古专著”(共18部),发表时间截止于2018年年底之前。原则上只收录中文的,但“考古专刊报告”中有4部是外文或中、外文对照的,“考古专著”中有一部是英文的。为便于检索,“各刊物中的考古资料”按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分别编排。
    药王庙、夏家店遗址的发掘报告直接关系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确认。《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发表后,发掘者对田野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于1963年完成《药王庙、夏家店、南山根发掘报告》稿,准备以专刊发表。1972年《考古学报》复刊,限于出版专刊困难,经所领导商定,拆开分两期,在《考古学报》上发表,并将文字、插图、图版做了压缩。《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刊于《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刊于《考古学报》1975年1期。《试掘报告》与报告原稿存在的差别。为求真准,我们对照报告原稿一一做了修订,并重新扫描了插图和旧照,《选编》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刊发这次重新修订的《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行文和体例仍因当年发表的报告)和此前发表的《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
    作为近年辽西区青铜时代的新收获,《选编》也将《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原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收入其中。除以上3篇考古报告(简报)外,特邀李伯谦、郭大顺、林沄等先生遴审,重刊了论文中的31篇著述,并请作者重新校正,已故作者由编者代为订正。以期大体反映不同时段的研究认识。
    中国境内错综纷纭的文化谱系中,辽西区青铜文化别树一帜,如今这方面的研究虽很深入,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不少领域还留着长长的空白。举例而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发现遗址不下5000处,如果说已成一方之国的话,其核心地究竟应在何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中心又是否随时间推移而由北南渐,并曾在宁城南山根、黑石沟等遗址发掘到高等级墓葬,而其核心遗址又在何处……诸如此类问题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息息相关,作为辽西区的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仍需努力。愿《选编》能助力同仁和读者,在辽西青铜时代考古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收获。
     
    本文为《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文献选编——回眸药王庙、夏家店遗址发掘六十周年》的前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