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故事 > 神话故事 >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

埃及诸神之拉:埃及神话体系中的太阳神(2)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两队,一队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种,一队跳竹竿,持竿一队把竹竿有节奏地打击,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跳跃,作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唱出“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称“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据了解,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村相关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作了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诸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海昌介绍,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二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着,两两相对,做上下、左右、分合、交叉击拍,发出强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是群众文体活动的好方式,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变进京参加少数民族的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但由于打柴舞原生态形式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丧葬活动而存在,在该地区的丧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生存的延续空间影响很大。建国以来,经过历次运动整改,该地区丧俗不断简化和汉化,绝大多数村寨已减去了跳打柴舞这一程式。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自古至今一直保留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朗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
     (责任编辑:admin)